在
《舌尖上的中國》
火遍華夏大地之時,曾看到過西方國家的如此評估:
把可憐的動物剁來剁去,有什麼好記錄的?
畢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飲食文化不同,這種"吐槽"也是可以理解,但"最愛吃動物內臟"這種事情,已經是西方國家對中國飲食的基本印象。
包括很多國內吃貨,也普遍認為除東亞國家之外,西方國家對於動物內臟,是完全沒有興趣的。
很多人將這種兩極分化的現象,歸咎於早年間
亞洲國家"物資匱乏"
,
而歐美國家則是因為"嫌髒而不屑於食"
。
其實這種印象是非常刻板的,外國人真的"從來不吃內臟"?
當然不是!
除了盛名世界的法國
"鹅肝、魚子醬"
,還有阿拉斯加的
"海豹醃海燕"
、蘇格蘭的
"哈吉斯(羊雜包在羊肚中煮制)"
、英國的
"牛排腰子派"
、澳大利亞的
"猪肝灌腸"
等。
這些都是當地非常傳統的美食,其中還不乏一些
"國菜"
,它們的主要食材都是動物內臟。
如果說
"內臟食用比例"
最低的,還是以美國為主的一些國家,他們以
肉、魚、麵包、乳製品
為主食,像
內臟、蹄爪、頭部
等部位,是表示抗拒的。
而值得一提的是,外國這種
"摒弃動物內臟"
的傳統,到今天為止,也還沒有100年的時間。
產能過剩的"肉"
19世紀末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歐美國家為了提高經濟效益,開始向
"工業化"
轉型。
其中對"養殖業"造成的影響就是,
養殖散戶被並購成了大型養殖場
——
養殖、屠宰、運輸、銷售一條龍。
所帶來的好處就是,肉類的生產得到極大提升,但比較尷尬的是,那個時候的
"冷鏈運輸"
並不發達。
如果是普通肉類,經過得當處理之後,
在常溫環境下能儲存10個小時以上
,而"內臟"因為質地特殊,
一般會在5個小時左右就開始腐敗
。
如此高的產量下,肉都需要進行
醃制、煙熏
來存儲運輸,哪還有多餘精力去處理"內臟"?
更何况肉的利潤已經足够高,"內臟"清洗起來又如此吃力,性價比顯而易見。
被"壟斷"的內臟
這種環境下,導致的後果就是——
群眾即便想吃"內臟",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因為大公司都將其做成了飼料,來降低一些"飼養成本",
原則上講,內臟根本不會流入到市場中
(除非在周邊郊區的散戶手中購買)。
換句話說就是,"內臟的處理"被大公司壟斷了:
現在只有肘子,不賣下水,您愛吃不吃。
可以說是在
20世紀前中期
(1930年前後數年),美國向"已開發國家"轉型的時間段內,因為肉量的充裕,
無論是內臟的"獲取"還是"烹飪",都進入了一段空白期
(當然也有極少數人吃)。
隨著時間推移,就逐漸形成了今天這個局面,也可以理解為"被迫"摒弃掉了內臟。
到了20世紀中期,
冰柜、冷庫、冷鏈運輸
已經逐漸開始普及,
後來晉級為"發達行列"的一些國家,則保留下了"吃內臟"的傳統
,比如韓國的內臟湯、毛都鍋等。
因為在那種情况下,除了傳統飲食習慣外,處理內臟的成本,已經沒有那麼高了。
——輕肥說——
近百年以來,每個國家都經歷過戰爭、物資匱乏期
,吃內臟其實是非常傳統的事情。
而像美國這種
"完全摒弃內臟"
的國家,在100年前的選單中,也是有著非常多樣的內臟做法。
如今我們可以承認他們發展迅速,相對富裕,
但並不代表,這種飲食習慣就"高人一等"。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畢竟於很多中國吃貨而言,"煎牛排"可能還不如"涮毛肚"吃得開心。
·END·
本文由@輕肥食譜原創,專注美食多年,歡迎關注,帶給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