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髕骨脫位"這個詞,聽起來有些陌生,但卻是膝關節較常見的一種運動損傷。由於髕骨脫位常自行復位,容易被當成普通的膝關節扭傷,導致患者不能及時就診,從而延誤病情。這不僅影響患者正常的學習、生活及運動,而且可能造成無法治癒的膝關節軟骨損傷。
今天,讓我們來詳細瞭解下髕骨脫位是如何發生的。
髕骨是什麼
髕(bìn)骨,就是膝關節前方突出的圓形骨頭,由周圍軟組織呈"十字"交叉將髕骨固定在膝關節的前方,從而維持穩定。
別看髕骨個頭不大,少了它可絕對不行。髕骨的主要功能就是傳遞股四頭肌的力量,控制膝關節的穩定。如果缺少髕骨這個膝關節支點,那麼走路和上下樓等日常活動都將無法進行。
我們都知道孫臏的故事——戰國時,軍事家孫臏就是被同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導致身體殘疾的,只能坐在輪椅上指揮戰鬥。
髕骨脫位是怎麼發生的
髕骨上方與股四頭肌相連,下方通過髕腱連接脛骨的結節,股四頭肌向上牽拉髕骨,髕腱向下牽拉髕骨,髕腱和股四頭肌之間形成了一個夾角,這就是"Q角"。髕骨受到牽拉的合力是向外的,所以正常情况下,髕骨脫位都是向外側脫位。
"Q角"越大,髕骨越容易脫位。膝關節外翻、小腿外旋都會導致Q角變大。患有髕骨脫位的病人,通常有膝關節外翻的扭傷和小腿外旋扭傷的病史。那麼,有哪些活動會導致膝關節外翻、小腿外旋呢?
跳馬遊戲
小時候常玩的這種遊戲,就常以膝外翻的姿勢落地。所以,要想髕骨不脫位,就儘量不要做跳馬遊戲。
蹲坑
沒想到吧?蹲坑也有髕骨脫位的風險。在如廁時,人體膝關節內扣、下蹲速度過快,也會導致髕骨脫位。所以,建議如廁時膝關節可以稍微往外分一點,减少外翻的角度,下蹲速度也要慢一點。
打高爾夫
進行高爾夫運動時,人們發球轉身會伴隨有小腿外旋的姿勢,也容易導致髕骨脫位。
髕骨脫位的後果是什麼
不同程度的脫位後果
膝關節扭傷後,髕骨發生第一次脫位,稱為"初次髕骨脫位"。脫位兩次以上,則稱為"復發性髕骨脫位"。初次和復發性髕骨脫位,髕骨大都可以自行復位,不過脫位時膝關節的疼痛往往會比較明顯。
但是,倘若屈膝時髕骨向外側滑動發生脫位,且脫位之後無法自行復位,需要用手將髕骨向內側推才可以復位,這在臨床上屬於比較嚴重的"習慣性髕骨脫位"。這是比較少見的情况,在病人中發生的概率不到10%。
習慣性髕骨脫位的主要症狀就是走路打軟、容易摔倒、爬樓蹲起都很困難,更不用說劇烈的體育活動。
可能導致骨挫傷
髕骨向外側脫位時,首先內側軟組織會發生撕裂。髕骨脫位大都可以自行復位,在復位時,髕骨的內側和膝關節的外側會發生撞擊。由於復位的速度很快,撞擊的力度也比較大,會導致髕骨的內側和膝關節外側骨挫傷。這在核磁上的表現,是髕骨內側緣和膝關節外側有一個發白的高訊號。如果在核磁上看到這種骨挫傷,就說明發生過髕骨脫位。
可能導致臏骨軟骨骨折
髕骨脫位的力度很大,有的時候會導致髕骨軟骨骨折。一旦發生這種情況,病人需要儘早手術,將骨塊復位後進行固定。如果等時間一長再去醫院,將會延誤病情,手術時骨塊便無法復位,只能將骨塊取出,並且術後容易導致創傷性關節炎。所以發生髕骨脫位後,應該儘早去醫院看病。
文:北京青年報
圖:Pixabay、稿定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