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位於
中國西南部地區
,面積廣闊,地形複雜多樣,所孕育出的風土人情,也是大同而小异。
正是如此,當地衍生出的"川菜",也分為
上河幫、下河幫、小河幫、鹽幫、江湖菜
等流派。
雖都歸屬為川菜,但味道卻也是各有千秋,
難以說誰家更正宗
,但細究之下,他們卻也都能代表"正宗川菜"。
以最經典的"魚香肉絲"舉例,上河幫與下河幫除了
味型、主料(猪肉)
相同之外,
做法與其餘配料均不一樣
,口味自然也有所區別。
而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一道被評為
"川菜之首"
,在當地家家都會做,但戶戶味道卻不盡相同的經典川菜——
回鍋肉
。
回鍋肉
所謂回鍋,可不是"
把上頓沒吃完的剩肉回鍋
",而是將主要食材——
猪肉先煮熟
,等晾凉後切成薄片,
再回鍋翻炒
而成。
這猪肉必須得是
"二刀肉"
,就是
猪的後臀
,也叫臀尖,這個部位通常是
肥四瘦六
——肥肉比瘦肉少一點,搭配較為均勻,如果
太肥了會膩
,而
太瘦了則容易焦
。
將煮熟的猪肉切薄片後,用少許油煸炒,直至將猪油充分的煸出來。
待肥肉部分變透明,肉片邊緣微卷時,再放入切碎的豆瓣醬,待鍋內色紅吐油時,將蒜苗加入翻炒,斷生即可起鍋。
最好是選用紅皮蒜苗,而白蒜苗的水汽大,易影響口感,也無需翻炒太長時間,蒜苗炒得太熟,香味會减弱很多。
回鍋肉的傳統
以上說的,是早年間傳統的回鍋肉做法,都是在大鍋中用柴火炒制,整體
色澤紅亮,甜辣相交,肥而不膩
。
整個過程中,
鹽、雞精、白糖、味精、甜麵醬
等如今常見的調料,
統統不用
放,因為在早年間,這些東西很少有家庭買得起
。
其中僅有的
"豆瓣醬配蒜苗"
,雖然頗為單調,但卻能充分體現出四川的民俗文化,與過往的
"家常味"
。
後續發展
而現如今,隨著
"江湖川菜"
的傳播,別說四川本地,就算放眼全國,會炒回鍋肉的師傅也是一抓一大把,但因為師承不同,每個人的做法與配料也是各具特色。
糖、葱、蒜、薑、花椒、幹辣椒、豆豉醬
等調料均能用到,甚至還有用
青椒、洋葱、韭菜
做配菜的。
雖然"偏離傳統",但最後所烹出的回鍋肉,也都能以"正宗"著稱。
如果說小异中的大同,那就是成菜後的"燈盞窩(
肉片爆炒至打卷
)"了,這也是"回鍋肉"最基本的評判標準。
——輕肥說——
其實歸根結底,回鍋肉本就是
"福斯家常菜"
,因為家家調料不同,所以烹出的味道也不盡相同。
而所謂的正宗,不過是以"發明者的做法"為准
,决不能就以此斷定,它是味道最好的,所以意義並不是很大。
就像是"正宗詠春"張天志,縱然發揚了傳統詠春拳,但最後也照樣打不過改良版的"高脚詠春"葉問一樣。
管他呢,好吃、下飯才是王道嘛!
·END·
本文由@輕肥食譜原創,專注美食多年,歡迎關注,帶給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