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瀉是利水消腫藥裏較為常用的藥物,它能利水滲濕,泄熱,用於治療脾虛水腫、淋證、泄瀉、小便不利、遺精等證。總括來說,澤瀉以治療下焦濕熱的病證見長。澤瀉有一個有趣的別稱叫"禹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解釋:(澤瀉)去水稱為瀉,其作用如祛除沼澤裏的水一樣。大禹能治水,故名"禹孫"。
澤瀉作用的謬誤
在《本草綱目》裏,李時珍直接指出了澤瀉作用的誤區:"神農書列澤瀉於上品,複雲久服輕身、面生光,陶、蘇皆以為信然,愚竊疑之。澤瀉行水瀉腎,久服且不可,又安有此神功耶,其謬可知。"
這段話是說,《神農本草經》把澤瀉列為上品,又說久服能輕身,使人面部生光,能行於水上,甚至連陶弘景、蘇頌等醫學名家都相信。而我卻深表懷疑,澤瀉能行水瀉腎,不能久服,又怎會有此等奇效?其荒謬之處可想而知。
澤瀉的來源和作用
來源:為澤瀉科植物澤瀉的塊莖。
產地:分佈全國各地。四川、福建有大面積的栽培。
性味:甘、寒。歸腎、膀胱經。
功效:利水滲濕,泄熱。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腎虛精滑無濕熱者禁服。
澤瀉的服用
《本草綱目》:"澤瀉,氣平,味甘而淡,淡能滲泄,氣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
囙此,澤瀉可以治療:
1、水腫,小便不利,泄瀉。
2、淋證、遺精。以下焦濕熱者尤為適宜。
執行編輯:朱海媚
稽核校對:何明坤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