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剛過去的那波疫情中,有片風暴眼中的“生命綠洲”
admin
2021-07-21 01:26:14
0

原標題:在廣州剛過去的那波疫情中,有片風暴眼中的"生命綠洲"

轉眼,離廣州上一波疫情的風暴眼——荔灣芳村解封已過去了將近一個月,人們的生活很快回歸正軌,有人商量著去周邊遊玩,有人約上親朋好友茶聚,也有人將感激的目光投向隔壁的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又稱廣州市慈善醫院,以下簡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

芳村封閉封控管理期間,省中醫院芳村醫院一邊嚴防疫情輸入,一邊扛起守護周邊居民"看好病"的重擔,出入院共1005人次、手術174臺(其中緊急手術70臺,ECMO 2例)、救治危重病例666例、日間化療335人次、血透621人次……這些數位的背後,是700多名醫務人員的付出與汗水。

在德爾塔變異株的瘋狂侵襲下,這所廣東省高水准醫院的分院區,也是芳村地區規模最大、綜合服務能力最强的三級甲等醫院,為芳村人築起了一道生命屏障。

兩次改造隔離病區

5月21日廣州市荔灣區爆發疫情以來,全國人民都關注著這裡的疫情防控和感染者救治。身在風暴中心,省中醫院副院長楊志敏更是提高了警惕。從接到資訊的第一時間,她就和同事們思考並討論著一個問題:轄區內新冠肺炎之外的其他疾病患者,特別是重症患者誰來救治?怎麼救治?

楊志敏等人病房內探討患者病情

芳村醫院有傳染病救治的基礎及經驗。這個2002年才落成的醫院,一經投入使用便迎來了非典的考驗,為救治患者曾一夜之間建起隔離病區(當年也叫內九科)。隨後,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4年H7N9禽流感,以及荔灣區傳染病防控常客登革熱,該院都是主要救治醫院之一。

不少醫務人員也有傳染病救治的經驗。2003年非典期間,楊志敏就沖在抗疫最前線,還作為中醫代表奔赴香港,運用中醫藥科技救治感染患者。中醫經典科(內五科)醫生多年來運用純中醫藥參與甲流、登革熱等傳染病治療,科主任顏芳等多位青年醫生在2020年還與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一起支援武漢新冠肺炎抗疫。

"雖然前幾天病例少,但我們意識到,救治需求會隨著防控工作推進而迅速凸顯,必須早做打算,主動承擔起高水准醫院的責任。"楊志敏說,這是醫院管理者的敏感,更是中醫人的擔當。

這一判斷在發熱門診得到驗證。"5月21日廣州出現本土確診病例後,發熱門診接診人數很快從日常的50多人新增到130多人,救治壓力遠超出日常診治能力。"負責發熱門診管理的急診科主任覃小蘭說。她立即向院領導彙報,並由此拉開了省中醫院芳村醫院抗疫的改造大幕。

發熱門診患者增多,首先挑戰的是救治能力。省中醫院芳村醫院發熱門診在2020年底已改造完成並投入使用,建設期間充分汲取了2020年初新冠疫情防治的經驗,强化人員培訓,按規範配寘方艙CT室,引進一臺世界領先科技的CT機。"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楊志敏解釋,醫護人員不怵挑戰。

更大的考驗是院感防控。"必須做好發熱門診患者、急診患者與現有患者的隔離。"楊志敏說,由於發熱門診病人往往合併有其他專科疾病,有的需要留院觀察,病情較重的患者還需要住院救治。隨著發熱需留觀病人的新增,必須第一時間騰挪病房,改建成為隔離病區,滿足發熱病人分類管理需求。

省中醫院芳村醫院並非專門的傳染病收治醫院。將普通病房改造為排查發熱病人的隔離區,同時符合國家相關院感防控要求,對普通病房的重新劃定區域、升級改造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楊志敏向醫院領導彙報提出改造病房的想法後,得到了醫院黨委的大力支持。5月29日一大早,楊志敏就找到中醫經典科主任顏芳討論騰挪病房的事情。同時,她叫上負責芳村院區的省中醫院醫務處、後勤管理處和院感辦同事一起到現場調研,按改造圖紙逐一確定三區兩通道的建設。現場勘察確認後,5月30日,工程隊進場。不到24小時,一個有8間獨立的單間病房,滿足規範一脫、二脫等三區兩通道防護要求的隔離病區出現在大家面前,並沿用了當年抗擊非典時期"內九科"的"番號"。

能够快速解决戰鬥,緣於省中醫院芳村醫院打的是有準備之仗。"2020年新冠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時,楊院長就請院感辦同事對醫院做了隔離病區改造的規劃預案,並設計了詳細的改造圖紙。"醫務處副處長梁海龍回憶說,因為早就有了圖紙,醫院的改造才能在疫情緊逼下沒有手忙腳亂,"醫院還迅速落實分級分類管理、開設急診醫療救治的綠色通道,人員管理和分類路徑變得更加清晰。"

6月3日下午,廣州發佈通告,荔灣部分片區實施交通管控,人員只出不進,患者就診需求只能在區域內解决。省中醫院芳村醫院發熱與危重患者再次激增,首先感到壓力的還是發熱門診。

當時正逢龍舟水,發熱門診候診區再大的棚子也難以完全阻擋豪雨,路面的積水淹過腳面,醫務人員堅持趟著水救治患者,楊志敏心痛不已。"我們的醫護人員沒有一句怨言,因為正對著花園,她們還苦中作樂,稱那個救治區域為‘花園街1號’。"她說,為了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就醫條件,減輕醫護人員壓力,也為了落實院感要求,第二次改造立刻啟動,擴建隔離病區。

臨時候診區"花園街1號"

這次楊志敏想到的是外科。"這不是個簡單的决定。"她說,科室騰挪意味著會影響科室的業務量,原有的工作流程也被打破,她準備了很多動員的話,但一句也沒用上,"和前面的中醫經典科主任一樣,外科主任說道,只要是為了患者,我們全力配合。"

3個小時後,外科患者全部轉移到其他科室,然而,"封閉管理導致沒有工程隊入場。"梁海龍說。醫院聯系了多家工程隊,人員、資料都不能及時進場。困難就擺在眼前,怎麼辦?"我們既緊急尋找資料,又立即組織本院維修工、電工上場施工。"

儘管困難重重,但僅僅30個小時,第二個隔離病區也改造完成,新增了12個單間隔離病房。從急診到發熱留觀再到120重症患者救治,患者進入醫院後能够按防疫要求進行分類分流,保證救治的及時性,發熱患者的閉環管理越來越順暢。歷經39個日夜,醫護人員共築防疫與危重病人救治的生命堡壘,隔離病區成為了一個移動的ICU。急診床邊胃鏡、氣管鏡、呼吸機、床邊血濾、床旁超聲、深靜脈置管及血流動力學監測等救治手段全上了,中醫藥全程參與,中藥、針刺、刺絡放血、拔罐、耳穴齊齊上陣,中西醫完美融合,打造了十年的"金三角"(急診科、中醫經典科、ICU)聯合作戰,交出了滿意的答卷。20張病床,共救治患者238人,其中危重人數178人,占75%;年齡超過80歲的有72人,占30%;來自中高風險地區50人,占21.1%;中醫藥救治率77.3%,開展中醫特色治療136例次,救治成功率98.7%。

120和急診科接力戰鬥

除了發熱門診,最繁忙的地方還有急診科,這裡也是急診科主任覃小蘭的戰場。

由於封控管理,患者外出求醫基本求助於120,省中醫院芳村醫院救護車出車量翻了數倍。覃小蘭回憶,最多一天有40多趟救護車進出。直到6月24日解封當天,大家以為可以鬆口氣的時候也沒有减少,甚至同一時間有3輛救護車鳴著笛相繼抵達,送來3比特腦出血患者。

急診科醫生和護士迅速上前,熟練地進行病員交接、核酸採樣檢測與急救工作。在過去封控的21天裏,他們每天面對類似的急救情况,一切都有條不紊。

在救治危重症患者的戰鬥裏,救護車是第一棒。

省中醫院芳村醫院的救護車與廣州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協調支援的車輛,共同承擔起芳村區域危急重症患者轉運救治的重擔。"3支120救護車隊伍一共配備了18名工作人員,12小時一輪班。他們還要負責消殺等工作。"楊志敏說,芳村片區的其他醫院也不時送來危重患者,靜謐的城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