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心學堂|年輕人氣促,也要小心功能不全
admin
2022-01-04 17:42:29
0

原標題:塑心學堂|年輕人氣促,也要小心功能不全

<!---->

塑心學堂開欄語 用心呵護生命,用愛延伸服務,塑心學堂專欄將定期推送心臟和急危重症相關的防治及養生保健科普知識,為您排憂解惑!

上周,有比特25歲的年輕女性來看急診,主訴:反復氣促1年餘,加重1周。

患者訴1年前開始出現勞力後氣促的情况,但患者自已考慮可能與平時缺乏運動有關,未曾留意。 近1周來,自覺氣促輕度明顯,伴逐漸出現雙下肢浮腫,來我院急診就診。 查心臟彩超如上圖所示:EF:29%,右房右室明顯增大,三尖瓣大量反流。 左室、右室收縮功能均减退。 接診醫生告訴患者及家屬,患者氣促是由於心功能不全導致的,患者及家屬非常驚訝。 我們建議患者入院行進一步檢查,檢查心功能不全的原因,並針對性的治療。 但可惜,患者及家屬因為要趕回老家,自行離開了急診。 最終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位年輕的女患者出現心功能不全,也沒能進一步查明。

什麼是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就是平時所說的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指由於心臟的收縮功能和舒張功能發生障礙,不能將靜脈回心血量充分的排出心臟,導致靜脈系統的血液淤積,心臟排血量减少,動脈系統的血液灌注不足,從而引起心臟迴圈障礙。 輕度的心功能補全可能影響不大,活動也不會有什麼大的影響。 但是重度的心功能不全,會造成血壓低、不能平臥、肺淤血等這些問題,甚至還會有浮腫這些問題。

一般我們臨床上將心功能不全根據活動耐力情况分為四級。

一級就是患者日常活動量不受限制,一般的活動不會引起乏力,呼吸困難和心衰的症狀。

二級就是心臟病患者的體力活動輕度受限,一般的活動可能就會有限制,比如說輕度的走路可出現心衰的症狀。

三級就是心臟病患者,體力活動明顯受限,低於平時一般的活動就可以引起心衰的症狀。 比如說有的病人起床、刷牙,可能就會有心衰症狀。

四級就是心臟病患者,不能從事任何體力活動,即使在休息安靜的狀態下,也存在胸悶、氣短等心衰的症狀,並且活動後會加重,即完全不能從事任何體力活動,這是比較嚴重的心功能分級。

心功能不全的原因主要有什麼?

< span>1. 原發性心肌收縮力减弱

< span>如各種心肌炎、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臟病等。

< span>2. 心臟負荷過重

< span>包括前負荷(容量負荷)和後負荷(阻力負荷)過重。 長期負荷過重可引起繼發性心肌收縮力减弱。

< span>如上訴提及的年輕女患者,她心功能不全的原因,有很大可能是由於心肌病所致的。

如何診斷心功不能?

< span>一般根據患者的基礎病,結合臨床表現及相關檢查可診斷。 左側心力衰竭的診斷依據為原有心臟病的體征和肺循環充血的表現。 右側心力衰竭的診斷依據為原有心臟病的體征和體循環淤血的表現,且患者大多有左側心力衰竭的病史。 相關的輔助檢查如心臟彩超、胸部X線、BNP等檢查,均有助於明顯診斷。

心功能不全的治療原則

1. 一般治療

(l)去除或緩解基本病因。 所有心力衰竭患者都應對導致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進行評估。 如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伴心絞痛,左室功能低下但證實有存活心肌的患者,冠狀動脈血管重建術有望改善心功能。 如心臟瓣膜病引的心功能不全,在全面評估的基礎上,需手術換瓣治療等。

(2)改善生活方式降低新的心臟損害危險性如戒烟、戒酒,肥胖患者應減輕體重。 控制高血壓、糖尿病。 低鹽、低脂飲食,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應限制入水量並每日稱體重以早期發現液體瀦留。

(3)密切觀察病情演變及定期隨訪。 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應做好自我的管理及定期的門診複診。

(4)其他消除心力衰竭的誘因如控制感染、治療心律失常特別是心房顫動伴快速心室率; 糾正貧血、電解質紊亂、注意是否併發肺梗死等。

2. 藥物治療

(1)强心藥如洋地黃、毛花甙丙、毒毛花甙K等。 防止藥物中毒。

(2)利尿劑可導致電解質紊亂,使用時應監測血鉀變化,若患者出現低血鉀表現應給予含鉀高的食物如香蕉、柑橘、深色蔬菜等,必要時補充鉀鹽。

(3)血管擴張劑、B受體阻滯劑、ARB、ACEI等藥物的治療如注意患者血壓、心率的情况。

(4)休息對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適當休息是减少心臟負荷的方法,减少活動量能够减低心臟的負荷,使心臟得到修復。 根據病情不同,可協助患者在床邊或室內散步加强功能鍛煉,避免因長期臥床可能引起的靜脈血栓、肺栓塞、墜積性肺炎、消化不良、肌肉萎縮等。

3. 中醫中藥的治療

中醫古代文獻中雖然沒有器質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病名,但類似心力衰竭的一些徵候、治療早已有詳細記載,如"胸痹斷氣""喘逆倚息不得臥,其形如腫""喘息胸痛""心動悸""脈結代"等,這些記載至少包括了心臟病、心力衰竭的多種症狀在內。 心臟的生理功能,最主要的有3個方面,即主陽氣、主血脈、主神志。 《素問·六節髒象論》說:"心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素問·金匱真言論》亦說:"陽中之陽,心也"。 所謂"夏氣""太陽""陽中之陽",都是指心臟中存在著具有火熱性質的陽氣。 "心為火髒",血液的迴圈,脾胃的運化,腎氣的溫煦等,都不能缺少這種陽氣。 血液之所以能迴圈,則有賴於心臟的推動,故《素問》說:"心主身之血脈",心臟之所以能主持血脈,全有賴於所儲備的陽氣,因而有"氣為血帥",氣行血行,氣止血止之說。

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變化在心,與肺、脾、腎的關係也很密切,心主血脈,是全身氣血運行的中心,心氣虛弱,心陽不足則鼓動血脈運行無力,每易形成氣滯血瘀,又可累及肺、脾、腎,使水液運化排泄障礙,腎臟虛衰不能納氣,則氣逆於上, 如本病發展到嚴重階段,心陽虛極就會出現心陽氣脫的危險重症。 本病虛證為本,以心腎陽虛為主,實證為標,病理因素為水濕、血瘀、痰濁。 外邪反復感染、勞倦、思慮、飲食所傷為誘發及加重病情,促進病變發展的重要原因。

心衰與心、肺、脾、腎等臟器有關。 其本虛邪實,虛實錯雜,可因先天不足,或他病及心,或因君主自病,心體受損而發病。 《丹溪心法》記載:"心虛而停水,則心中漉漉,虛氣流動水即上乘,心不自安。" 張石頑說:"水停心下侮其所勝,心主畏水,不能自安,故為悸也。" 這指出了心悸的發病原因多由氣血虛弱而引起,同時指出心悸與停水有聯帶關係,這與心力衰竭時。 心悸與水腫症狀並存的觀點是一致的。 《金匱要略-水氣病篇》亦指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燥、其人陰腫"、因本病多反復發作,遷延不愈,故致心肺氣陰兩虛,肺失宣降,脾失運化,肝失疏泄,腎失溫煦,終至痰凝、瘀血、水濕相互為患,虛實錯雜。 血瘀以程度輕重的不同存在於疾病發展的全過程。 在治療上古人有"氣喘尿少,通身腫脹者,暖下泄瀉"的治療方法。

囙此,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但不局限於心,常常是心、肺、脾、腎等髒同病,尤以心腎陽虛占主要地位。 心病日久,可累及肺、脾、腎、肝等髒。 反之,他髒病變亦可影響及心而演變為心氣,心陽虛衰或心陽不足,心血瘀阻等病證。 如冠心病合併充血性心力衰竭,早期為左心衰竭,主要表現為胸悶,呼吸困難,動則氣短加重,隨著病情發展,出現不能平臥,臥則喘息氣短咳嗽,甚則咳咯大量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狀痰,其病變機理為心脈與肺相通,心脈起於心,其直者卻上肺,心氣虛衰則血瘀, 血瘀則水液也隨之滯留,而滲溢於脈絡之外。 當血瘀於肺,水液滯留而滲溢於肺臟時,即謂之水飲客肺。 致肺竅壅塞,肺失清濁之運化,產生呼吸困難,氣短不能平臥,水性下沉,平臥則水漬於肺更甚,故臥則氣短加重。 心氣虛血瘀於肺,肺失肅降而氣逆,則產生咳嗽,水瘀互結,飲邪犯肺則咳出大量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狀痰。 故治療時應心肺同治,病證結合,辨證治療。

作者介紹:

< img src="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11230/25eb73518c134abc89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