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趁熱吃"這種飲食管道可謂是情有獨鍾,總覺得熱熱的食物才好吃,好像食物一旦凉了,不僅不好吃了,似乎營養成分都降低了。其實在老一輩的人裏,趁熱吃這種觀念是可以理解的。
在那個年代,衛生條件很差,只能通過充分的加熱來保證食物的安全性,所以很多人也會很自然的認為凉食對身體不好,何况有一些食物的確是在熱的時候口感更好。
但是現代科技的發展讓食物的安全性有了更多的保障,如果還是一味地強調趁熱吃,那對身體的健康來講,就是一場災難。
一、趁熱吃導致發胖
很多食物因為在熱的時候口感更好,所以更容易激發人的食欲,導致一不小心就會吃的更多。而且吃燙食還會激發人的快感。這是因為過高的溫度首先會對舌頭造成灼傷,讓身體產生輕微的痛感。
大腦接收到痛感訊號以後,會分泌一種叫做內啡肽的物質進行陣痛,內啡肽的陣痛效果十分强大,比嗎啡還要强大十倍。
而且內啡肽不僅有止痛的功效,還會給身體帶來愉悅的快感,所以就會讓人們產生趁熱吃更好吃的認知,並且越吃越不容易停下來,身體也就跟著發胖了。
另據調查表明,飲食習慣幾乎相同的中日兩國,中國人的肥胖率幾乎是日本人的兩倍。導致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兩國人民對米飯的食用習慣不同。
中國人喜歡趁熱吃,但是日本人卻喜歡吃冷米飯,壽司就是典型代表。研究表明,米飯經過高溫煮熟後再次冷卻時,大米內部就會產生一種新的澱粉:抗性澱粉。
這種澱粉是很難被人體吸收消化的,會直接進入大腸然後被排出體外。這樣一來,同樣的米飯重量,只因凉熱不同,被人體攝入的熱量也是雲泥之別。
而且抗性澱粉還能降低體內血糖水准,减少食欲,幫助維持身材。同理還有洋芋、紅薯等澱粉類食物,在煮熟並放置冷卻後,抗性澱粉含量都會有所增加。
二、趁熱吃會損傷粘膜、誘發食道癌
人體內的粘膜是十分嬌嫩的,對溫度的承受也有一定的限度,一般在35℃到40℃之間最適宜,40℃到65℃勉强可以接受。但是如果食物超過了65℃,就會對口腔、食道及胃粘膜造成損傷。
當然偶爾的損傷並不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畢竟人體有自我修復能力。但是如果長期食用溫度過高的食物,導致粘膜受損程度超出自愈能力,那就會誘發很多疾病,比如慢性咽喉炎、反流性食管炎、食道潰瘍、胃糜爛、甚至食道癌等。
為什麼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呢。這是因為食物從被吃進嘴裡,經過喉嚨進入食道,到最後進入胃裡,這個過程大概需要9秒的時間。如果吃的食物過燙,就意味著從口腔到胃部會一直被燙9秒,這期間很多粘膜細胞都會受到傷害。
經常趁熱吃,粘膜細胞就會一次次的受到傷害,也許上一次受傷的細胞還未來得及修復,就要面臨再一次的傷害,久而久之,受傷害的細胞不斷增多,就會誘發癌變。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經將65℃以上的熱飲列為了"2A類致癌物",由此可見食用熱食的嚴重性。
而且中國人因食道癌而致死的數量已經占到全球死亡率的2%,比不愛吃熱食的國家高出近3倍,這也和趁熱吃的習慣有關。而像愛吃三明治、漢堡的美國,一年因食道癌致死的人數也才不到兩萬。
囙此,趁熱吃,雖然滿足了味蕾,卻傷害了粘膜。每一次的趁熱吃,都是對身體的一次摧殘,經年累月,當身體失去修復能力後,病變細胞越來越多,健康也就越來越遠了。
所以日常生活中,面對太燙的食物,不妨先晾上一會兒,讓食物降到65℃以下再食用,這樣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