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胃健康|春節過後腸胃積滯,試試慈禧太后也服用的“小羅漢丸”
admin
2022-02-12 00:20:29
0

原標題:保胃健康|春節過後腸胃積滯,試試慈禧太后也服用的"小羅漢丸"

<!---->

一眨眼,2022年的春節就過去了,連續多天的美酒佳餚讓腸胃承受了太多的負擔。 其實,食滯後可通過清淡飲食進行調理,但若通過自行調理仍不能緩解食滯帶來的不適,腹部的飽脹感依然不消,甚至出現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等問題,及時就醫是明智的選擇。 針對輕度的飲食積滯的情况,今天我就給大家推薦一款良藥,慈禧太后也服的"小羅漢丸"。

< strong>慈禧太后也服的"小羅漢丸"

慈禧太后有一次做壽時,吃多了禦膳房特地為她做的糕點,囙此病倒了。 由於精力日漸衰退,慈禧每日都會服用上等人參煎水進行滋補。 起初療效不錯,但後來非但不見效反而覺得頭脹、胸悶、食欲不佳還常愛發怒,甚至會流鼻血。 太醫院的眾多御醫束手無策,於是張榜招賢,蘇州名醫曹滄州揭榜進京為慈禧治療,他以三錢萊菔子研細後加點麵粉用茶水拌後搓成三粒藥丸,美名"小羅漢丸"。 說也奇怪,慈禧服下一丸止住鼻血,二丸下去除了胃脹,三丸服下太后竟然想吃飯了。 慈禧大喜,便賜予名醫一個紅頂子,這就是當時盛傳的"三錢萊菔子,換個紅頂子"的佳話。

< strong>萊菔子的藥用價值

蘿蔔也叫萊菔,蘿蔔的種子萊菔子是常用的中藥。 萊菔子性平,味辛、甘,歸肺、脾、胃經; 具有消食化積,降氣化痰的功用,常入藥使用。

< strong>消食化積

< strong>01

萊菔子味辛行散,擅長消食化積,除脹化滯,尤以消面積實滯為特長。 食積氣滯造成的噯腐吞酸、脘悶腹脹最為適宜,常與神曲、山楂、陳皮、半夏等行氣消導藥同用,治療食積,如保和丸。 加白術,則可治食積兼脾虛之證。 萊菔中的芥子油亦能促進胃腸蠕動,新增食欲,幫助消化。

< strong>化痰定喘

< strong>02

朱丹溪十分推崇萊菔子,認為它能治痰,形容其有"推牆倒壁"的功力,足見祛痰效力之大。 萊菔子味辛能行能散,對痰濕雍肺、氣失宣降的咳喘效果尤佳。 常單用前湯或以蜜、糖作丸劑治肺熱咳嗽、積年上氣咳喘。 也可入複方,如配伍紫蘇、白芥子等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 亦可根據證候伍用陳皮、半夏、茯苓、杏仁、炙甘草等。

< strong>降氣止咳

< strong>03

炒萊菔子主降氣,對於肺氣失宣的咳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炒萊菔子降氣的功效類似枳實、厚樸。 此外,重用炒萊菔子亦可降氣通便,因本品質潤多脂,降氣開鬱而不傷陰。 《本草綱目》提到:萊菔子之功,長於利氣。 生能昇,熟能降,昇則吐風痰,散風寒,發瘡疹; 降則定痰喘咳嗽,調下痢後重,止內痛,皆是利氣之效。 "

萊菔子還善治"誤服補劑"。 清代名醫陸以湉在《冷廬醫話》中記載:蘇州某官之母偶患食積,又恰感風邪,身熱不思飲食。 醫生認為她年高體虛,就在發散藥中加入人參、白術,結果服後病情反而加重。 其內侄頗懂醫學,聞訊前來探視。 診脈後認為,是因傷食後誤用補劑所致,當以峻藥下之,就用萊菔子、大黃、檳榔、厚樸等藥治療,三劑藥即痊癒。 此亦歸功於萊菔子降氣之用。

< strong>其他作用

< strong>04

現代研究發現,萊菔子中所含的黃酮類物質,能够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幫助消除面部色素沉著。 萊菔子中的萊菔素具有抗菌作用,對多種致病性皮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萊菔子水醇提取液具有降壓作用,適宜高血壓人群。

< strong>萊菔子的使用注意

萊菔子辛散耗氣,所以氣虛之人或者無食積、痰滯者慎用。

萊菔子一般不和人參、黃芪等補氣藥同用,以免削弱補氣之力。

< strong>食療方推薦

< strong>萊菔子陳皮粥

< strong>資料:炒萊菔子20克,陳皮10克,大米100克(2~3人份)

< strong>做法:把炒萊菔子裝入布袋,資料洗淨,將上三味同煮為粥。

< strong>功效:消食導滯,理氣化痰

< strong> 適合人群: 飲食積滯的人群,常見腹部脹滿,噯氣,噁心,大便不暢,舌苔厚膩等。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醫學指導: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學術帶頭人黃穗平教授< strong>黃穗平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 現任廣東省中醫院脾胃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西結合學科(消化系統疾病方向)學術帶頭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民族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會長、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西醫綜合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專科專病合作發展平臺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 嶺南(華南)中西醫結合診治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病學術聯盟主席、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嶺南梁氏流派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全國名老中醫餘紹源教授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 廣東省中醫院中醫藥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團隊負責人,專攻中醫優勢病種慢性胃炎、胃癌前病變及胃早癌。 擅長中醫、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內鏡診治科技,培養碩士生、博士生80多名。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科技廳等各級科研課題20多項。 曾獲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獎、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和著作獎。 主編著作7本,副主編著作8本,發表醫學論文180多篇。 獲得"首届嶺南名醫""首届羊城好醫生""2017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稱號。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廣東省中醫院出診時間:

< strong>週二上午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

< strong>週三晚上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

供稿: 黃穗平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廣東省中醫院梁氏流派傳承工作室

執行編輯:劉文婷

稽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