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德,人稱"德叔",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
3年前的冬天,剛生產完不久的周女士意外發生車禍,脾臟破裂大出血,住院治療1個多月才基本恢復。但此後就留下了些後遺症,渾身疼痛,怕冷,頭、背及腰腹部尤為明顯。又特別容易出汗,不管多冷的天,稍微動一下就大汗淋漓,嚴重時1天要更換五六次衣服,給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3年來周女士不斷尋醫求治,但一直沒見好轉,還漸漸出現大便爛、次數多,頭暈,眠差、多夢,腰酸腰痛,經期腹痛、血塊多等問題。因聽說德叔擅長用中醫藥調治疑難雜症,前來就診。
初診時正是炎炎夏日,但周女士卻穿得嚴嚴實實,還戴著帽子、圍巾,面色偏黃白,皮膚潮濕,精神有些緊張。
德叔表示,周女士有外傷病史,從頭到腳諸多不適,症狀很多,乍一看無從下手,但若能抓住主要症狀,把握基本病機,還是有章可循的。現在最困擾周女士的問題是渾身痛、汗多、怕冷,集中反映了陽氣不足,不能溫養肌膚,寒邪凝滯於經絡。
出現陽氣不足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產後、傷後氣血大傷;其二,是受傷後的治療,時值寒冬,大量輸液導致經絡寒凝。腰酸腰痛,大便爛、次數多則是她脾腎陽氣不足的表現。
德叔在治療時以"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為大原則。脾腎為先後天之本,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所以治療上首要解决的問題是溫健脾腎、通陽固錶。考慮到患者久病擔憂多思,耗傷心肝氣血,同時兼以疏肝養心安神。
服藥1周後周女士怕冷、身痛症狀已有明顯改善。繼而以平調五臟治其本,兼以散寒通陽固錶治其標,患者病情得到了很大改善。
像周女士這類表現為身痛、多汗、怕冷等症狀的陽氣不足人群,可進行穴位艾灸療法,既能溫振陽氣,又能散寒通絡止痛。
將點燃的艾條置於離皮膚2-3釐米穴位處,進行熏灸;每個穴位灸10-15分鐘,1周灸2-3次。
烏雞
花生
五指毛桃
巴戟天
烏雞一隻,花生50克,五指毛桃50克,巴戟天15克,生薑3-5片,精鹽適量。
補氣健脾溫腎。
諸物洗淨,烏雞切塊放入沸水中焯水;上述食材放入鍋中加清水,武火煮沸後改為文火煲1.5小時,放入適量精鹽調味即可。此為2-3人量。
供稿:羊城晚報記者林清清
執行編輯:官科汶、陳禕琦
稽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