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導讀:它叫"蒲葵",很多人可能沒聽過但卻用過,夏天沒它很"難熬"
都說"日過夏至漸熱",古人這話說得一點都不誇張。自從進入到夏至節氣以後,氣溫是一天比一天熱了,常常是出現三十八九度的高溫天氣,即便是室內有空調,可是一旦出來了還是熱得渾身難受。
那在沒有空調的時代,夏天又是如何度過的呢?今天和大家說一種不一樣的植物——蒲葵,可能很多人沒有聽說過它的大名,但應該都有用過,因為沒有空調的日子裏,它曾是降溫"神器",沒有它的夏日很難熬。你有印象嗎?
蒲葵的小科普
在神話故事《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過火焰山的時候,為了扇滅火焰山的大火,孫悟空去找鐵扇公主借芭蕉扇,其實這芭蕉扇就是蒲扇,而之所以叫它芭蕉扇,那是因為它長得很像芭蕉葉而已,囙此而得名。另外家喻戶曉的濟公和尚,他一年四季拿在手裡的破扇子,也是一把蒲扇。而蒲扇的製作資料,就是蒲葵。
蒲葵這個大名,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但是蒲扇絕對是如雷貫耳了,很多的80後、90後小時候的夏季,可是伴隨著媽媽,或者是阿罵(奶奶)的蒲扇入睡的。
在當時的條件比較簡陋,很多地區還沒有通電。而到了夏季消暑三寶也就拿出來了,它們分別是蒲扇、蚊帳和草席。其中蒲扇的出鏡率最高,白天晚上都是離不開它的。當熱得不行的時候,基本上是人手一把,不僅大人有,小孩子也會有一把。只能是借助於這樣的簡單粗暴的方法來給自己降溫。可能北方地區以蒲草做扇子的較多,可是在南方地區,基本都是用蒲葵為之。
而製作蒲扇的樹木就是蒲葵,它是棕櫚科、蒲葵屬的多年生常綠喬木,樹幹非常的高大,可以長到20米以上,並且基部膨大,而葉子也很寬大,基部常膨大,非常適合製作蒲扇,它的果實是橢圓形橄欖狀。
蒲葵的價值參攷
蒲葵是一種喜溫暖、濕潤環境的植物,它有較强的耐貧瘠能力,但是卻不耐乾旱,懼怕北方烈日曝曬,囙此主要是分佈在我國南方一帶,其中廣東、廣西、福建等省份就比較多,過去也曾經把它作為一種經濟樹木大面積種植。
蒲葵其實全身都是寶,它的嫩葉子能用來製作蒲扇,方法也不複雜,但是比較的繁瑣。先是要把蒲葵葉子砍回來,一般留取葉柄長30釐米以上,然後把它放到太陽下麵晾曬,大約要連續曬上20天左右,一直等到葉子全幹了,這個時候它也就由綠色變成了白色。然後還要經過水洗烘乾,並以重物壓平;之後才會根據葵葉的大小,剪成不同規格的扇形,最後再用篾絲、絲線緣其邊,仍用其葵柄為扇柄,這樣一把蒲扇就做好了。
用蒲葵樹葉子製作的蒲扇非常的輕巧,並且還很耐用,一把如果保護得當,用上五六年也不會壞。就算是壞了,也一般都是邊緣先壞。而家庭婦女們就會用針線活把它的邊緣縫補一下。有些人新的蒲扇買回來了,也會第一時間對其進行包邊,這樣不光是起到美化、裝潢,同時還能保護蒲扇的邊緣。
在過去因為蒲扇的需求量很大,家家戶戶都要購買,並且一家人就要購買數把蒲扇,在當時一年就要賣出去數億把蒲扇。雖然一把蒲扇才幾塊錢,但是大家看得都很珍重。所以很多地方都會發展種植蒲葵,並且把它製作成為蒲扇售賣。
蒲葵不光是可以製作蒲扇,它的老葉子還能製作成為蓑衣。另外還可以編制成為船篷、蓋房頂的遮蓋物和葵席、花籃、畫扇、織扇等工藝品,遠銷日本、歐美和南洋等國家和地區。
除此以外,蒲葵的果實和根還能入藥的,就連它葉子裂片的肋脈都有大用途,在過去常把它加工成為牙籤;這個要比竹子的牙籤更實用。
結束語
但是在今天,蒲葵的用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很多地方都已經不種植蒲葵了,它更多的作為一種觀賞植物了,只因它是四季常青的,並且長得也很高大,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南方有些公園、飯店、路邊,就能看到高高的成排的蒲葵樹木。
但是大家需要注意,蒲葵和棕櫚可是兩種不同的植物,不要把它們搞混了。這兩者都是屬於棕櫚科的植物,由於長得很像,常常難以區分,很多人也把它們當成一種植物。其實蒲葵是更高大的植物,能長到20米以上,而棕櫚比較低矮,最高也就是10米左右。
同時蒲葵的分佈很有限,因為它不耐炎熱,也不耐寒冷,而棕櫚適應性很强,國內大部分地區都有分佈。當然了葉子也有區別,蒲葵的葉則較大,葉裂較淺,葉片尖端自然下垂。而棕櫚的葉片不僅小,而且葉片裂縫較為明顯,囙此它是很不適合用來做扇子。估計很多農村長大的小夥伴,小時候也有用棕櫚葉子來做扇子,可是卻不耐用,並且非常的細小。
現在因為有了風扇,再加上空調也進入到了千家萬戶了。很多的商家,也常用塑膠的扇子來做廣告,所以蒲扇在市面上已經很少見到了,也就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依然還會堅持用蒲扇,因為他們多數不敢吹空調,也不習慣吹風扇,還是喜歡用蒲扇。
各位朋友們,你們小時候可有用過蒲扇呢?還記得它嗎?在當時沒有了蒲扇是很難熬的,就如現在人說要空調"續命",幾十年前老百姓就是靠蒲扇來"續命",它不光是能降溫,還能驅趕蚊蟲,夏季還可以起到遮陽帽的作用,用途太廣了。
在你的家鄉還有人種植它嗎?在你的印象中,蒲扇還有哪些故事呢?歡迎大傢伙在下麵的評論區留言討論!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可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