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補土|瘦人老吃不胖? 健脾强身要靠它
admin
2022-05-18 21:30:07
0

原標題:話說補土|瘦人老吃不胖? 健脾强身要靠它

<!---->

脾胃好,百病少; 好脾胃,食療養。 自然的產物是最適合脾胃的"補品",草木蟲魚,瓜果菜蔬,無分貴賤,皆可成為有益於脾胃的"本草"。 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資料,活學活用,當自己的"調養師"。

醫學指導: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學術流派學術帶頭人盧傳堅教授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在"减肥"風氣盛行的當下,不少人會羡慕那些怎麼吃都不胖的"瘦子",殊不知瘦子也有自己的煩惱。 很多瘦子並沒有刻意控制自己的食量,但有些人是平素胃口就不好,常常吃不下東西; 也有些人胃口不錯,但就是怎麼吃也胖不起來。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5LtMAMmc+K81jpOuQ2EB4smJ5ULT+qz1crB9Zo+mUNOn94BkET/nFun+B4pec7TK3i+WPFR82kyOVTEoHAgv4jzTelmJZJvimOW1VReDlH0="/>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如果只是影響體型也就罷了,不少瘦子會感覺自己的體質不如其他人,"瘦"的同時還"弱",精力跟不上,還特別容易疲勞。 對於這些人來說,"吃胖點"是他們的夢想。 中醫藥有沒有"食療增肥"的辦法呢? 還真有一味適合的養生本草。

< strong>本草功效

這味本草的中醫學術名稱叫"薯蕷",老百姓也叫它"山藥"。 這是一味歷史非常悠久的中藥材,老百姓用它做菜,醫生用它治病。 最早期的中藥古籍《神農本草經》中就已經出現了山藥的身影,說它"味甘,性平微溫",而且具有"健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等功效。 翻譯成白話文,意思便是說身體瘦弱的人吃了能長肉增肥,也能補充精力,增強體質,抵禦寒熱邪氣以减少感冒,這不就是現代人吃各種貴重"保健品"所追求的功效嗎?

而且,山藥不僅瘦子可以吃,長得不够"結實"的小孩子也很合適。 清代的名醫張錫純,在遇上胃口不好,長得非常瘦的小孩子時,也常常教家長用山藥配上白糖做糕點。

< strong>細說本草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老百 姓都知道,山藥能够"健脾",這也是為什麼山藥可以"增肥"和"補充精力"的原因。 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依靠脾胃,如果把人體比喻成一部機器,那麼脾胃就是能源站,在中醫學中脾胃也被稱之為"後天之本",要長得肌肉豐滿,又具有充沛的精力,都需要脾胃從食物中提取出"精華"來,再供給身體。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而有些人的脾胃"能力"不足,老百姓會把這種情況叫做"能消化但不吸收",意思是食物中的"精華"不能被"吸收"到身體裏,囙此總是長得很瘦弱。 而山藥味甘可養脾,更有"收斂精華"的特點。 它本身便是一種善於存儲"精華"的本草,埋在土裏的塊根常常長得非常肥厚,切開來後又質地粉膩而汁液濃稠; 山藥不僅可以補充人體精華,還能幫助脾胃把吸收而來的水穀精華更好地"收藏"起來,人便會逐漸長得豐滿壯實。 山藥既可燉湯,又可煎炒,還可打粉做糊做羹,是一味用法多樣的調理食材。

➤話說補土|陰雨天"睡不醒"? "醒脾化濕"要靠它

➤話說補土|夏日靚湯首選,甘甜止渴還治肩頸僵硬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溫馨提示

"話說補土"精華集合

《善用本草養脾胃》及《妙用食材養脾胃》出版啦!

< span>兩本套裝更優惠哦!

< span>掃碼購書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專家介紹:盧傳堅,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國醫大師禤國維教授弟子,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岐黃學者",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人才培養對象,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學術流派學術帶頭人,銀屑病臨床與基礎研究創新團隊負責人。 現任廣東省中醫院、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副院長。 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免疫學分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藥免疫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銀屑病專委會委員,廣東省醫學會皮膚性病分會銀屑病學組副組長,廣東省中醫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標準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標準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中醫藥學組組長等職務。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主持並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多項; 主編出版專著20部(英文專著6部); 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SCI收錄60多篇); 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和軟件著作權共9項,國家中藥新藥臨床批件1項,中藥新藥研發成功轉讓2項,獲省部級教學、科研成果獎共12項。 曾榮獲"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首屆傑出女中醫師""中國女醫師協會五洲女子科技獎""南粵巾幗創新十傑""廣東省三八楷模榜樣"等稱號。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供稿: 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流派

執行編輯:張靚雯

稽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 宋莉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