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兒童都經受過腹痛的折磨。 飲食不潔引起肚子痛,是小兒常見的健康問題。 p>
不過,不是所有的肚子痛都是飲食不潔引起的,還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導致的。 p>
01
急性細菌性痢疾
急性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夏秋多發。 p>
腹痛多發生於臍周或左下腹,為陣發性。 腹瀉頻繁,便有膿血、黏腖或黏液,伴裡急後重以及畏寒、高熱、驚厥、嘔吐、肛門墜脹等症狀。 左下腹有壓痛,大便檢查可見大量膿細胞。 p>
若患兒體溫在40℃以上,出現驚厥、神志昏迷、血壓下降等表現,有時反而沒有頻繁腹瀉時,則往往是更嚴重的中毒性痢疾,要特別提高警惕。 p>
02
出血性小腸炎
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以夏秋季節、農村小兒多見。 病因尚不十分明了,可能系一種變態反應,或與感染等有關。 p>
起病急驟,常以急性腹痛或同時伴有便血為主。 腹痛多為持續性劇痛、或有陣發性加劇,部位多數在臍周,腹痛較輕者按壓可稍緩解,嚴重者則絞痛拒按。 p>
大便呈棕褐色,或似赤豆湯狀、果醬樣,有特殊腥臭味。 便血常於腹痛當天或第二天出現。 p>
半數兒童伴有發熱,嘔吐與腹瀉,腹脹常在病後2~5日最明顯。 p>
少數嚴重患者可出現休克、虛汗、面色蒼白、血壓低下(甚至測不到)等表現。 p>
03
腸系膜淋巴結炎
多見於7歲以下兒童。 常在急性上呼吸道疾病病程中併發,或繼發於腸道炎症之後。 p>
典型症狀為腹痛、發熱、嘔吐,有時發生腹瀉或便秘。 因腸系膜淋巴結炎症刺激周圍腹膜而產生痙攣性間隙發作的腹痛。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但以右下腹最常見,少數病例可摸到淋巴結。 發病緩慢,白細胞可新增。 p>
04
腸道蛔蟲病
患兒可反復出現腹痛,但腹痛多不嚴重,部位以臍周多見。 常伴有食欲不振,或食欲雖好而又營養不良。 此外,還常有睡眠不安、體重下降、磨牙等症狀。 p>
面部還常有蟲斑、鞏膜出現藍點等。 個別患兒可誘發蛔蟲性腸梗阻。 大便鏡檢可見蛔蟲卵。 p>
05
腸套疊
腸套疊常見於2歲內的幼兒,尤以4~10個月的幼兒多見。 span>
腸套疊所致的肚子痛常表現為突然的陣發性腹痛哭鬧,一陣陣哭鬧很難哄得住,疼痛陣發主要跟腸子蠕動的特點有關。 p>
當蠕動波及套疊部位時,疼痛才會發生。 所以,腸套疊發生時,玩得正起勁的寶寶會突然哭得很厲害。 持續一會後,孩子又像平時一樣玩。 間隔一段時間後,腹痛又開始了,如此反復發作。 疼痛時,患兒還伴有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哭鬧,雙腿不由自主地向腹部屈曲。 p>
06
腸絞痛
多發於3~4個月以下嬰兒。 主要表現為陣發性夜間劇烈啼哭,典型者入夜(下午6~8時)開始出現煩躁不安,劇烈啼哭時面頰發紅,口唇蒼白,腹部緊張,兩下肢蜷曲,脚冷, 兩手握拳。 有時伴有吸吮和尋食動作。 哭鬧數分鐘乏力後入睡,但時間不久又會再次發作,如此反復永續3~4個小時,次日一切正常。 p>
一般認為與餵養不當、食物過敏以及中樞神經不完全成熟等因素有關。 出生3~4個月以後多會自行消失。 p>
07
腸梗阻
腸梗阻的典型表現有痛、吐、脹、閉四大症狀。 兒童腸梗阻最多由於蛔蟲團堵塞,或因腸曲間粘連、腸管沿腸系膜扭轉等引發機械性腸梗阻。 p>
腹痛為持續性絞痛,陣發性加劇,伴有嘔吐。 先吐出食物,繼而會吐出膽汁、蛔蟲甚至糞便。 腹脹在早期不明顯。 最初一二天可能有少量糞便,以後既不排便也不放屁。 腹部可捫及索條狀臘腸樣包塊,腸粘連者可見腸型。 p>
08
急性闌尾炎
多見於4~12歲兒童。< strong>腹痛開始多在臍周或上腹部,約6~12小時左右轉至右下腹。 p>
腹痛發生後常持續不緩解,疼痛性質為純痛,並間以較劇烈的陣痛,甚至走路也站不直。 還常伴有發熱、四肢無力、脈速、呼吸加快、嘔吐等全身症狀。 p>
小兒出現腹痛,往往是許多嚴重疾病的報警信號,决不能疏忽大意。 延誤診治常會引發嚴重後果,甚至威脅生命安全。 p>
END
有用就擴散
參考資料
[1]林恒華,林惠芳. 小兒腹痛切莫輕視[J]. 保健與生活,2018,(17):30. p>
[2]孫清廉. 兒童腹痛應特別警惕的疾病[J]. 家庭醫學(下半月),2017(01):36-37. p>
圖:稿定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