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四大節日之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齊名,史書上也有稱"端陽節""重午節"的。 各地圍繞這一節日的習俗很多,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吃粽子、泡藥浴、插艾葉、喝菖蒲酒、賽龍舟等等,反映出百姓對健康、驅毒、辟邪的希望,今天就給大家講講如何吃對粽子,泡好藥浴,歡喜、健康過端午。 span>
01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粽子好吃,但也有講究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每年端午節一過,就有很多人來到醫院的消化科看病了,說自己食積了,都是貪吃粽子惹的禍。 其實粽子好吃,粽子的原材料還有養生作用,但是吃粽子有講究。 span>
粽子在古代常常用黏大黃米來做,但後來慢慢被糯米所取代。 糯米味甘性溫,有補益脾肺、養胃生津的功效。 包粽子一般選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片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食、健胃等作用,還能减少粽子的黏膩,有助於機體對粽子營養成分的吸收。 在粽子中添加大棗、花生、蓮子、芡實之類配料,新增了補益作用; 添加眉豆、綠豆等配料,還可以清熱祛濕解毒,近期還有新增的茶葉粽子,具有祛濕消滯的作用,清香不膩。 span>
但由於糯米性黏,不易消化,囙此端午節前後不要餐餐吃粽子,或只吃粽子忘了配其他食物,這樣容易導致消化不良、腸胃不適。 一個中等大小的粽子,其糯米含量大約為50~100克,就如同一碗飯的分量,如果攝入過多,特別是粽子裏再加有大棗、豆沙等甜食,就有誘發糖尿病血糖升高的危險。 囙此,粽子好吃還要控制攝入量,糖尿病患者應調整其他食物的攝入量,以免血糖升高。 span>
在食用粽子後可進行散步、慢跑等適量運動,這樣有利於胃腸蠕動,促進消化。 此外,吃粽子後可服用普洱茶、陳皮茶、山楂茶等茶飲有助於消化解膩。 這裡推薦1款消食茶飲,可以幫大家減輕吃粽後的胃腸負擔。 span>
推薦:陳皮山楂二芽飲
資料:陳皮10克,山楂10克,炒穀芽30克,炒麥芽30克。 (2-3人份)
做法:
1、將上述藥材全部放入鍋中,加入300至400毫升的清水浸泡20分鐘備用; span>
2、將泡過的上述藥材與水一同倒入砂鍋中,燒開後,再轉小火繼續煎至100至150毫升; span>
3、關火,出鍋。 span>
功效:消食導滯、醒脾開胃。 span>
適合人群:因飲食積滯引起的腹脹、納呆、大便异常。 哺乳期及孕期婦女禁用。 span>
02
< span> span> 洗了端午澡,一年身上好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泡藥浴。 藥浴是指在浴水中加入藥物的煎湯或浸液,或直接用中藥蒸氣沐浴全身或熏洗患病部位的健身防病方法。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民間諺語有"洗了端午澡,一年身上好"的說法。 古代端午節又稱為"浴蘭節"。 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其氣味芬芳濃郁,有解暑祛濕、醒神爽腦的功效。 屈原在《雲中君》裏記述:"浴蘭湯兮沐芳華。" span>
推薦:艾葉生薑藥浴方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資料:艾葉10克,生薑15克,桂枝15克,藿香15克(1人份)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做法:先用紗布將藥物包好,在鍋內浸泡20-30分鐘,水量一般可控制在5000毫升左右,先用大火將藥水煎開,再用小火煎煮30分鐘即可。 煮好後將藥水倒入浴缸或澡盆,加入適量熱水,待水溫攤凉至40-50攝氏度左右,即可開始局部浸泡、擦洗、沖洗等。 藥浴療法每天1次,1周2-3次。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功效:祛風散寒、化濕通絡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適合人群:寒濕痹阻者,常見肢體關節疼痛重著、酸楚,或有腫脹,痛有定處,肌膚麻木,手足困重,活動不便,舌淡紅,苔白膩,脈濡緩。 span>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evdAdK9nhZS9HVDA4yiKKMmJ5ULT+qz1crB9Zo+mUNMBSv8sTmzgyNvyWqfMOcSWIyUlWz+ae6WRutsHBT67v5vFdqwU3WGyD+2QekZHagI="/>
推薦:金銀花桑枝藥浴方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資料:金銀花15克,桑枝15克,佩蘭15克,薄荷10克(1人份)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做法:同上。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功效:清熱祛濕、舒經活絡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適合人群:濕熱痹阻者,常見肢體關節紅腫疼痛,痛有定處,肌膚發熱,兼有發熱、口苦、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端午節的藥浴並沒有一個準確的方子,各地都按照各自的習俗自行搭配藥材。 提醒一句,藥浴用藥與內服藥一樣,亦需遵循處方原則,辨病辨證,謹慎選藥。 藥浴雖好,但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皮膚病及對藥材過敏者、孕婦及經期婦女不建議使用。 span>
保胃健康|廚房裏的寶藏中藥——大蒜
保胃健康|小小芝麻,大大藥效! p>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tFrMB+7VwiBW2HbD2hOnH8mJ5ULT+qz1crB9Zo+mUNOut2+EScB9wJgbIby1x9pxrr5/1aPC7kj5ZdiBvIkPPwcjhM+b0HLy9Js6aiLWcOk="/>
< strong>醫學指導: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學術帶頭人黃穗平教授
< span>黃穗平
< span>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 現任廣東省中醫院脾胃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西結合學科(消化系統疾病方向)學術帶頭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民族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會長、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西醫綜合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專科專病合作發展平臺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嶺南(華南)中西醫結合診治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病學術聯盟主席、 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嶺南梁氏流派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全國名老中醫餘紹源教授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廣東省中醫院中醫藥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團隊負責人,專攻中醫優勢病種慢性胃炎、胃癌前病變及胃早癌。 擅長中醫、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內鏡診治科技,培養碩士生、博士生80多名。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科技廳等各級科研課題20多項。 曾獲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獎、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和著作獎。 主編著作7本,副主編著作8本,發表醫學論文180多篇。 獲得"首届嶺南名醫""首届羊城好醫生""2017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稱號。 span>
廣東省中醫院出診時間:
週二上午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 span>
週三晚上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 strong>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供稿:黃穗平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廣東省中醫院梁氏流派傳承工作室
執行編輯:曾夢芸
稽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