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視頻看懂愛滋病·動畫科普:愛滋病簡史
admin
2022-06-04 04:13:47
0

原標題:一個視頻看懂愛滋病·動畫科普:愛滋病簡史

<!---->

有一種傳染性疾病,從曾經的神秘病例,到如今已然世界大流行,在 21 世紀對全球健康進展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全球累計已有3770萬人感染,其中170萬是0-14歲的兒童。 每週大約有500015-24歲年輕女孩感染。 而在所有感染者之中,男同性戀及男男性行為者占45%

它,就是愛滋病。

< span>19816月,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通報全球首宗愛滋病毒感染案例,自此人類便展開了與這傳染病類頭號殺手的漫長抗爭。 在早期,人們對該疾病沒有定下正式名稱,甚至因為已知的感染人群特徵,一度將其稱為"4H疾病",即海洛因使用者、同性戀者、血友病患者和海地人

隨著不同國家出現了更多的病例,人們逐漸發現該"綜合征"人群間的一些模糊聯系,儘管科學家們依然不確定它的病因是什麼。< span>19829月,美國疾控部門正式將這種疾病命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

很快,科學家們開始嘗試對愛滋病做出解釋,它匪夷所思的表現、對免疫系統造成的戲劇化影響,以及可能通過性交或血液傳播的管道,都是研究的線索。< span>1983-1984年間,來自法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團隊先後在卡波西肉瘤患者的血液和淋巴中分離到了一種全新的逆轉錄病毒,並在Science上刊文證實了這種新的病原與愛滋病之間的關係,1986年該病毒的名稱被統一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隨後,人們陸續確認該病毒可以通過血液、性行為及母嬰進行傳播。 同時,診斷性檢查與血液製品篩查的方法也順勢被找到,人們對通過科學找到治療或預防愛滋病的方法亦抱以極大的期望。

經研究,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分為HIV-1HIV-2,其中HIV-1是導致愛滋病的主要病原。< span>HIV-1最早起源於非洲中部的大猩猩或黑猩猩,關於猩猩體內的HIV病毒前體如何進入人間傳播,現時仍存在許多爭議,但這種跨物種傳播一定是通過人類暴露於感染猩猩的血液或者體液後進行的,而這種暴露很可能發生在捕獵野味的時候。

而發現疾病的元兇,並沒有封锁愛滋病在人類社會的殺戮,愛滋病已不再是一種被邊緣化或忽視的疾病,它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的問題。 在我國,愛滋病也是死亡人數最高的傳染病。 其傳播也由早期的輸血、吸毒等血液傳播,轉為异性性傳播為主,同時男性同性性行為人群感染率在持續升高。

< span>1996年,美籍華裔科學家何大一提出了著名的"雞尾酒療法",即"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第一次使長期控制愛滋病成為可能,並逐步推廣成為愛滋病的標準治療方案。 "雞尾酒療法"通過三種或三種以上的抗病毒藥物聯合使用來治療愛滋病,聯合用藥克服了單一用藥而產生的耐藥性問題,抗逆轉錄病毒治療降低了他們血液中的病毒水准,直到病毒無法被發現或傳播,成功將許多愛滋病毒感染者的預後從可怕轉變為良好。

之前被認為下定死神判決書的愛滋病,逐漸也被不斷進步的醫學科技削弱了動力,讓更多患者看到活下去的曙光。 常被稱為"後悔藥"的愛滋病病毒暴露後預防告訴人們,即便是接觸到了愛滋病病毒,也有不患病或傳播的可能。 它是一種利用抗病毒藥物阻斷愛滋病病毒暴露後傳播的生物醫學干預措施,是愛滋病綜合干預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為處於愛滋病病毒高暴露風險的人群提供了緊急阻斷的機會,有助於减少愛滋病感染和傳播。 同樣具有變革性的是暴露前預防,在人們接觸愛滋病毒之前給予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可使其感染預防的有效性超過95%。

面對愛滋病,我國也在積極進行防治。< span>"四免一關懷""五擴大、六加强"、《艾滋病防治條例》、愛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互聯網+愛滋病干預模式、尿液自我檢測試劑盒等等政策措施及科學技術的出臺及研發,帶來了顯著的防治成效。

< span>遠望未來,不斷優化的藥物方案、新型藥物的出現、進入臨床試驗的疫苗,都在為攻克愛滋病帶來希望的曙光,愛滋病也不再是讓人聞風喪膽的"必死"疾病,讓愛滋病逐漸成為一種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在每年的 3 1日"世界愛滋病零歧視日"、 12 1日"國際愛滋病日"等相關健康文宣日,除了為不幸感染者送去溫暖外,全社會最重要的工作便是進行形式多樣的"防艾"文宣。 保護易感人群,宣導公眾對愛滋病的科學認識,消除歧視,提高 HIV感染者對自身感染狀況的知曉率、及時開始正確治療都很重要。 抗艾路漫漫,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