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雖然有著"南米北面"之說,
但可以肯定的是,
這個詞中肯定不包括"麵條"
。
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聽說哪個省份是不吃"麵條"的。
例如
華北地區
的
東北、北京
,以"打鹵麵"和"炸醬麵"為代表,一碗麵條的味道,完全取決於鹵和醬。
再說
大西北地區
的
陝西、山西
,作為麵食發源地,他們
更注重麵條本身的質感
,往往是面多,料少。
還有
江南地區
的
江蘇、浙江
,以"澆頭面"為主,當地對於澆頭可是極為挑剔。
再往南瞧
,到了
四川、重慶
等地,湯底的味道就大於麵條,入口間滿是香辣,麵條本身的味道全被掩蓋,
全憑湯頭支撐
。
由此可以看出,各個省份的飲食風格差异巨大,對於麵條的評判標準和要求,自然也不盡相同。
囙此,即便真有人將全國麵條都吃一遍,受"個人原因(
口味、環境、飲食風格
)"影響,得出的結論也難以服眾。
所以今天通過多方面考慮,評比出"國內最棒的5碗麵條",
斗膽
贅述
,供大家參攷討論:
其中2碗在南方,2碗在北方,剩下1碗在大西北
。
重慶小面
曾經問過當地的師傅,能吃到"正宗重慶小面"的,年輕大都在30歲以上了,因為現在的麵條都是機器製作,與早年間的味道相差甚遠。
其實總體來講,它對"麵條"的要求並不高,"澆頭"才是真正的靈魂所在,包括但不限於"高湯"、"油辣子"和"猪油"——正所謂"湯好面才好"。
重慶小面雖然
調料多,味道重
,但有著南方經典的
秀氣要素
:
麵條、青菜、高湯
。也是我吃過所有南方麵條中,印象最深的一個了。
武漢熱乾麵
第一次吃熱乾麵時,完全顛覆了我對"南方麵條"的認知,一大坨混著"麻醬"的麵條,一口下去直"
糊嗓子眼
",得搭配礦泉水才能吃下去。
熱乾麵絕對是南方麵條中的"异教徒"
,從老闆手中接過來的那一刻起,一定要迅速攪拌。
讓麻醬充分的裹住麵條、裹住酸豆角、裹住蘿蔔乾,全部散發出濃烈的香油味,一旦遲鈍了,
麵條就會隨著溫度的下降"發坨"
,香味中也能感覺出一絲生硬。
所以,熱乾麵一定要大口吃,哪怕再噎得慌。
北京炸醬麵
萬家面萬種味,都有自己的秘方,但誰也不敢說自己是第一,北京炸醬麵,優勢不在於味道,而是選料時的講究態度。
關鍵就在於做"肉醬"上,平常的麵條用的是"麵醬",北京炸醬麵則是"黃醬"。
醬是用"幹黃醬"和"黃豆醬"混合,泄醬時不能用水,要放豆油才行。
將五花肉的肥瘦分別切丁,瘦肉用料酒、醬油、鹽抓下味,再將肥肉丁煸炒,出油後再放"蔥花""薑末"與"瘦肉丁"。
此時再放泄好的"醬",用小火炸至冒泡,醬的顏色會越來越深,出鍋前再加一次"葱薑末",即可完成。
至於拌面時,
放多少菜,放不放醋,放不放辣椒
,吃的時候
先吃面還是先吃菜
,或者
一塊吃
,那就要看個人習慣了。
記得扒幾瓣蒜,嘿!那叫一個道地!
河南燴面
作為"全國十大麵條之一"的河南燴面,名聲可謂是享譽整個中原地區。一般有
羊肉燴面、牛肉燴面,三鮮燴面
等,湯底也分
白湯、清湯
等類型。
說出來您可別不信,其實無論是在河南本地,還是離了家鄉,"燴面"都是奢侈般的存在。
就拿常見的"羊肉燴面"來講,高湯是用
羊肉、羊骨、羊油
搭配十幾種調料熬制,"抻麵條"也是經典中的經典,一碗面中,
高湯、羊肉、寬面、配菜
一應俱全,濃郁、香嫩、筋道彙聚。
"河南燴面"雖然名氣大,但到今天也沒能普及全國,究其原因還是製作過程繁雜精細,成本過高。
一碗面綜合了
葷、素、湯、主食
,從另一個角度講,"
複雜的工序"也是它的優勢所在!
油潑褲袋面
相信只要是愛吃麵條的人,
對於陝西的"油潑面"肯定沒有任何抵抗力
。
面如褲袋寬,勁道有韌性,透著大西北豪放的風格,整碗面的
油光紅亮
,不需要過多的裝潢,只需
兩潑熱油,一把辣椒面
,便能讓其靈魂昇華,
香與辣並存
,給人極大的滿足感。
有人說這哪是吃面啊,分明是在吃油!與河南燴面一樣,它的"麵條"只能手工製作,難度較高,很多吃貨對此望而卻步。
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一提起西北地方,首先想到的就是寬大的油潑面,
說它是吃貨們的心之所向,一點都不為過
。
——輕肥說——
在南方人眼裡,麵條更偏向於"小吃"
,無論是熱乾麵,還是擔擔麵,亦或是葱油面,各式小料配菜齊上,精緻中帶著婉約。
而對於北方人來講,麵條則是"主食"
,是能够拿來飽腹除饑的,你會發現在北方大部分地區,不管麵條味道如何,"量大"才是關鍵。
所以並不存在哪裡好吃,哪裡不好吃之說,
只是對待"麵條"的態度不同罷了
。
如果您有不同的觀點,也可以在評論區暢所欲言,敬請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