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五一小長假期間,如果你這時來到全球九大“美食之都”之一淮安,你的味蕾一定會被征服。這裡不僅有形態精致、滋味醇和,光是看著就讓人胃口大開的淮揚菜,還有夏日夜市最受歡迎的開胃主菜小龍蝦,一定能讓你在風和日麗的假日裡大快朵頤。
淮揚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之一,享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譽。淮揚菜系大多以江湖河鮮為主料,選料嚴謹、制作精細、追求本味、清鮮平和。著名菜肴有清燉蟹粉、獅子頭、大煮幹絲、軟兜長魚、水晶肴肉、松鼠鱖魚等。
作為淮揚菜發源地,揚州和淮安在本次五一小長假期間聯手開展淮揚美食推介活動,活動重在擦亮“世界美食之都”金字招牌,促進節日旅遊和夜消費。為瞭展現淮揚兩地廚師的美食工匠精神,主辦單位還特意舉辦瞭淮揚菜美食名店名匠挑戰賽。挑戰賽後,趁熱打鐵,為瞭更好地展現淮揚兩地的非遺美食、傳統小吃、預制菜肴、冷凍食品以及手工、文創產品,繼而帶動夜消費,主辦單位又在淮安裡運河文化長廊清江浦樓廣場舉辦為期三至四天的夜市小攤體驗活動,著實讓人氣翻瞭一番。
4月29日晚,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夜市正式開張。在清江浦樓廣場,夜市小攤集聚瞭各式美食、特調飲品、手工編織、文創產品,應有盡有,讓人目不暇接。運河的晚風吹過,廣場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淮安,因運河而生、借運河而興,大運河淮安段現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公元前486年,中國大運河最早開鑿河段--邗溝段(又名裡運河)溝通起瞭江淮兩地,位於邗溝北端的淮安與運河相伴而生,至今兩千五百餘年。明清時期,淮安已是全國的漕運中心、漕糧儲運中心、鹽榷稅務中心、漕船制造中心 ,擁有"九省通衢"、"天下糧倉"等美名。裡運河見證著昔日淮安漕運文化的興盛,如今已是淮安人的母親河、文化河、運動休閑的幸福河。
近年來,淮安以大運河文化遺產資源為依托,精心打造當代版“清明上河圖”,“運河之都”煥發出新時代風采。夜色下的裡運河水韻流動,兩岸燈火絢麗。沿著國傢四A級旅遊景區裡運河文化長廊景區觀光帶,乘一艘畫舫觀沿岸夜景,定能體會到不一樣的人間煙火。清江浦景區又堪稱整個裡運河文化長廊裡的一顆明珠。燈火照射下的清江浦樓、國師塔、清江大閘、常盈橋等交相輝映、流光溢彩,似乎在向世人訴說著千年大運河的繁榮。
清江浦樓,是淮安的“城市封面”。這裡是登高遠眺、觀賞運河風光的絕佳地點,也是清江浦地名起源。一座大閘——清江大閘,千年運河上的“歷史化石”。該閘是京杭大運河上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閘,2014年列入中國大運河《世界遺產名錄》。一處古剎——國師塔,清江浦地標。為當年清順治皇帝為紀念老師、清代名僧玉琳禪師而建。一餐早茶——棲鳳閣,隱於鬧市的文化園林。食有景、食有看、食有學,感受隱於山林的愜意。
老清江浦樓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樓兩層,青磚灰瓦,方形。明清時期,清江浦樓屹立於裡運河畔, 素有“七省咽喉,京師孔道,南船北馬,五河要津”之稱,南來北往的船隻,皆以清江浦樓為方向標記。清江浦樓雖然體量不大,但卻是清江浦地名的標志,亦是淮安作為“運河之都”的實物見證。淮安是周恩來先生的老傢,先生回憶兒時舊景時也曾提及此番盛景,“少年時分,常登此樓,觀運河水色,仰滿天風雲”。這遠遠望見的建築,便是老清江浦樓。
歷史上,清江浦曾多次被黃河濁流倒灌。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北移後,海運大開,漕運大衰,此後清江浦重要地位逐漸削弱。20世紀50年代末,中央為提高蘇北京杭運河的通航標準,同時為瞭減少拆遷、保護清江大閘、便利施工、擴大城市發展,對老清江浦河段進行瞭改道。改革開放以來,政府以清江浦河為半徑,著力打造運河文化長廊,新建瞭清江浦樓。
新建的清江浦樓是2003年修建中州公園時,由東南大學專傢通過研究淮安地域建築風格重新設計而成的。該樓樓高23米,明三暗五樓閣式結構,飛簷翹角,甚是壯觀。新建的樓內展陳有清江浦樓記、乾隆南巡錯題“清江浦”的場景以及“名人詠淮安”互動題詩墻。該樓具有鮮明的地域建築特征,與中洲特定城市地段空間相呼應、協調,成為東西往來水陸視線焦點,是淮安的地標性建築。
一座樓見證一座城的歷史。這裡有歲月的影子,也有講不盡的動人故事。
吃完夜市美食,看完美景,到瞭這裡又怎能不體驗一番淮揚兩地非遺文化經典戲曲和民間特色藝術表演呢?在夜市現場居中位置,著名淮海戲表演藝術傢許亞玲、著名揚劇表演藝術傢徐秀芳等知名戲曲演員、民間藝術傢聯袂登臺進行文化展演,節日氛圍濃烈,使夜市人氣大漲。
倚身裡運河畔,抬頭可望清江浦樓,品嘗著淮揚美食,欣賞著民間特色藝術表演,這個五一,我們相約在此,這樣的放松方式你能不心動?(夏廣茹 淮安市文旅集團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