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彻底点燃了吃货们的热情,从纪录片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食物的种类来源都让人叹为观止。我们都知道肉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珍贵的食物,肉类是我们摄取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如今的中国不说每顿都能有肉吃,一天吃一顿肉食,百分九十的家庭还是能做到的。那古代的中国人也都能吃到肉食吗?吃的又是什么肉呢?
华夏民族很早就学会了圈养动物,比如鸡鸭鹅猪羊,以这样的方式来保证肉食的获取,这是农耕民族的做法,渔猎民族都是从野外直接获取肉食。随着历史的发展,华夏民族的养殖业越来越发达,处于社会中上层的贵族文人集团很容易就能获得肉食,但是他们却很少吃猪肉,他们认为猪是一种不洁的动物,所以在明代以前,最受贵族阶层欢迎的肉类便是羊肉,而底层的百姓又因为经济原因一年也吃不起几顿肉,自然最受社会底层欢迎的肉食便是猪肉,因为便宜。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是猪牛羊,牛在古代是比较重要的家畜,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农耕,汉朝的时期就已经立法规定,不能宰杀牛食用,如果你宰杀了怎么办?在特殊时期,杀牛和杀人一样都要偿命。但是因为意外死亡的牛,还是可以食用的,物以稀为贵,牛肉如此之少,自然是贵族最受欢迎的食物,在古代绝大多数的农民一辈子也吃不上几顿牛肉,农户家的牛要是死了,一般都会卖掉,自己是舍不得吃的。
六畜之中平常人家吃的最多的就是鸡鸭肉,还有河鲜,猪肉的食用数量有限,但是在社会的中层和上层,羊肉是最畅销的肉类,而且这一阶层的人也有能力经常吃这些肉食,所以在明代以前,市面上见到最多的就是羊肉,其次是猪肉,剩下的便是一些小家禽。到了明清时期,猪肉开始走入上层社会,一方面是因为人口激增猪肉的需求量变大,另一方面一些上层人士开始主动接纳猪肉,比如苏东坡的东坡肉。
到了清朝时期,猪肉便开始占据了绝大多数人的餐桌,成为社会的主流。中国的发展让肉食成了普通家庭的常物,但是在一些国家肉食还是比较珍贵的,韩国虽然是发达国家,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阶层来说,肉类还是很贵的,肉食在韩国身价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