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的话
每一个城市,都有这座城市独有的一“品”。
它不仅仅是单纯的产品,文化是底色,人文是线条,创意是灵魂。
这一“品”,带着城市的符号,生活的诗意,让每一天的日常,变得不一样。
你所在的运河城市,运河水滋养千年,独特的地域地理、个性鲜明的特色文化、勤劳智慧的人民,都创造出独属于运河城市的运河一“品”。
我们连续性地把它们展现出来,欢迎您阅读,希望您推荐。
今起推出酒系列。
“菊花白”酒是一种以菊花等20余味中药材为原料,与基酒混合蒸馏而成的配制酒。酒体晶莹无色、清澈透明,酒味香醇,集菊香、药香、酒香为一体,滋身健体,原是清代宫廷内秘方酒,后传入民间。 2007年,“菊花白”酒酿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菊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按中国古代风俗,重阳节赏菊花饮菊花酒。寻常百姓多以菊花浸泡酒中,存放一定时日,重阳节取出饮用。民间风俗,随后便传入帝王人家。菊花酒清冽芬芳,滋阴养阳的功效,更为帝王将相们所推崇,经过历代能工巧匠的精心研制,在民间菊花酒基础上,发展出宫廷御用“菊花白”酒。
它用菊花为主料,辅以人参、枸杞、沉香等二十余味名贵中药材,与基酒混合蒸馏而成,具有养肝明目、疏风清热、益气健脾、滋阴补肾之效。“菊花白”酒酒体无色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融合菊香、药香与酒香,口感柔和清雅、芳醇谐调,饮后香长。
清同治元年(1862年),清朝宫廷为节约开支,遣散了一批宮人,其中便包括掌握酿酒秘方的太监。随后,这几个人开办了“仁和”号酒坊,当时主要供应皇家贵族。清灭亡后,酒坊的规模缩小。20世纪80年代,经过努力,”菊花白“酒的酿制技艺得以恢复。1981年,甄富荣及吴武支等人成功恢复“菊花白”酒传统酿制技艺。
当年,酒厂产品畅销国内市场并享誉海外。1988年,北京市食品工业协会评为北京市优秀食品老字号。1992年,“仁和”在北京市著名商标消费者评选活动中被评为“著名商标”。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仁和酒厂举步维艰陷入十年寂寞。2004年居住在北京房山区的王晓伟,出资对仁和酒厂进行改制,成立了北京仁和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今天的北京仁和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改制后的仁和酒业仍承袭昔日御酒全部工艺和秘方,延续着皇家御酒的文化史实。
“菊花白”酒的酿制技艺传承至今始终保持着手工酿制的特点,配方科学、严谨,工艺讲究。主料菊花选用浙江桐乡产“杭白菊”,枸杞用宁夏中宁特级枸杞,人参来自吉林抚松,沉香来自马来西亚。基酒“南路烧”产自有悠久酿酒历史的北京良乡,是酒精度为65度左右的清香型白酒,经三次蒸馏将酒精度提升至78度,去除酒中的杂味与杂质,入窖陈储后方可使用。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菊花白酒的秘方配伍原理是:以菊花为主,养肝明目、疏风清热。辅以人参等补气健脾;辅以枸杞等滋补肝肾;以沉香之,诸药补益之力归于下元。菊花白酒酿制周期漫长,从原材料加工开始到灌装入库为止,要经历几十道加工工艺、约八个月左右的时间。主要工序分为:预处理工序、蒸馏工序、勾兑工序、陈贮工序。工序中关键点完全要由经验丰富的传承人来掌控。
“菊花白”酒的酿制首先要对原料进行预处理。药材经清洗、切分,按秘方称重配制之后进行浸泡。蒸馏是“菊花白”酒酿造的关键步骤。将浸泡好的药材和基酒按照秘方比例及特定方法装入蒸馏釜,采用分段蒸馏取露的方法,将药材的补益成分蒸馏出来,且芬芳清亮、不浑浊。
蒸馏釜是“菊花白”酒酿造工艺的关键和秘传部分。其为上室下釜的葫芦形,通过分段蒸馏取露的方法,使酒精成分得到浓缩,并蒸馏出药材中的补益和芳香组分,使酒具有独特的香、味和滋补功效。蒸馏过程中的蒸汽量、流酒速度、蒸馏时间、断尾时机均影响着“菊花白”酒的品质,需要经验丰富的酿酒师进行判断和把握。由于对温度有严格控制,“菊花白”酒的生产仅在当年的十月至第二年的五月。
“菊花白”酒酿制技艺对于研究宫廷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菊花白”酒的酿制一直秉承着货真价实的经营理念,倡导人们健康饮酒。其配方科学、严谨,酿制技艺对于传统的中医药养生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养生酒的代表性产品。
来源:北京非遗中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文旅北京、房山区政务服务管理局、北京仁和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酒志网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三审 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