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江南有位布商常年脘腹胀满,他令其每日寅时(凌晨3-5点)叩击两肋,三月后"胁下如春冰融泄,腹围收三寸余"。
这个动作暗合"肝胆相照"的中医智慧,晨起侧卧蜷身,以空心拳循肋间隙轻叩36次,从腋下日月穴直抵腰侧京门穴,如春风吹拂柳条,疏解整夜卧眠凝滞的肝气。
《素问》有言:"肝气左升,脾土右旋"。
现代人久坐伤脾,常见"游泳圈"实为脾虚湿聚。
日暮时取三阴交穴(内踝上四指处),以拇指螺纹面顺时针揉压81转,指下若有米粒状结节,正是脾经瘀滞所在。
北宋《圣济总录》记载,此法能使"地机(脾经穴位)开阖,水谷精微如江河入海"。
曾遇四旬白领王先生,啤酒肚顽固如鼓,舌苔黄腻如渍茶。
嘱其晨叩胆经醒肝阳,暮揉三阴健脾运,配合戌时(19-21点)平躺"腹式龟息法":吸气时鼓腹如蛙,吐气时收腹贴脊,往复九息。
三月后复查,腰围缩7厘米,自述"晨起口苦消失,午后困倦无踪"。
此正应《诸病源候论》"导引行气,以消谷食"之论。
千年导引术暗藏阴阳流转之妙:晨起肝胆当令时行舒展之法,犹如推启气机升发的闸门;日暮三焦气化时施收纳之术,恰似闭合水湿下注的堤坝。这般顺应天时的养生之道,方是破解"将军肚"的密钥。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