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做了一件“很香”的事——推出首批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沿线美食名录。80道极具地方特色的菜肴,如同一条滋味缤纷的纽带,串联起沿线49个市县的风物与情怀。以公路为脉络、以美食为触点,让“沿着公路游,顺着味道品”成为沉浸式体验三晋大地的独特方式。
饮食始终是旅行中最温暖的一环。如今,“吃”早已超越口腹之欲,升华为一种深度的文化体验。每一道地方美食,都是一把开启地域文化的钥匙,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民间智慧。黄河岸边的河曲酸粥、石楼酸汤荞面猫耳朵,见证着先民在粮食储存条件有限下的生存智慧;大同莜面囤囤、宁武土豆磨擦擦,展现了北方高寒地区特有的农作物加工技艺;右玉盐煎羊肉沿用“半只羊一碗水”的朴素古法,与杀虎口古堡的军事饮食文化一脉相承……这些散落在三晋大地的风味珍馐,恰似一部“可咀嚼的非遗”,借助味觉这一最直接的感官体验,实现文化的传递与共鸣,也让公路旅行因“晋菜晋味”而更有温度。
要让“晋菜晋味”转化为持久的文化吸引力,在发布名录的基础上,还需系统性打造美食IP。
这意味着美食旅游的创新不能止步于挖掘风味的独特性,还需结合食用方式、用餐场景、服务体验、文化叙事等多要素创新。正如淄博烧烤凭借“灵魂三件套”的仪式感成功出圈,山西同样可以依托本土特色做出新意。以浑源凉粉文化园为例,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品尝到清凉爽滑的凉粉,还可体验制作工艺、欣赏民俗表演,深入感受地域风情。通过场景营造、文化赋能与服务升级,食物将不再是单纯的消费对象,而成为可感知、可互动、可记忆的文化媒介。
美食旅游的创新还需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精准分层与业态细分,让不同消费群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山西味道”。
市井烟火类体验应聚焦街头巷尾,突出小吃的“原生”氛围与亲切感——例如传统面点明档操作、现制现煮,让游客在氤氲热气与市井喧嚷中感受最地道的饮食风情;文化体验类餐饮则应注重环境、仪式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或在青砖灰瓦、楹联匾额间营造雅致氛围,使游客沉浸于晋风晋韵中品味传统菜肴,或通过定制菜单、文化讲解乃至民俗展演,将一餐饭升华为一场融合历史、艺术与味觉的沉浸体验。唯有精准把握不同客群需求,方能构建出多层次、可持续的美食旅游生态。
美食,是跨越语言的文化使者,也是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
“晋菜晋味”浓缩着山西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与精神世界,也是三晋大地千百年来农耕文明与民族融合的生动见证。当我们以现代叙事、创新体验与业态细分重塑地方风味,食物便可超越旅途补给,成为奔赴一方的目的本身。
山西以公路为线、以美食为珠,串联起的不仅是旅游动线,更是一种可感知、可流传的文化体验。当地方味道化身为浸润文化、承载故事的“移动展厅”,我们便能以味觉为媒,将这片土地的历史风物与人文情怀烙印在每一位游客心中。
读懂山西,或许可以从一碗面开始;记住山西,也许只因一碟陈醋的醇香;真正理解山西,往往是在一饮一啄间,品尝到了这片土地最本真的滋味。作为活态的文化记忆,美食如同穿越时空的味觉信使,正在成为激活山西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来源:山西日报
------------------
新媒体编辑:高 洋
新媒体监制:李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