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可是好东西啊,尤其是进口奶粉,近期直播间的进口奶粉可谓是闹出了大动静,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你是不是也在直播间看到过那些主播热情推销,号称来自新西兰、澳洲的进口奶粉,价格还特别诱人?便宜的以为自己捡到漏了啊!不过这里面的水可深了,一些老头老太太或者网购经验不丰富人十有八九都会掉入陷阱里面。
就说有个直播间,主播扯着嗓子喊:“新西兰原罐进口的羊奶初乳高钙粉,香港纽崔莱公司监制,三罐只要 69.9!” 这价格,听起来简直太划算了,感觉不买就亏了一个亿。
可实际上呢,当你收到货,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各种不对劲的地方。这款所谓的 “进口奶粉”,配料表第一位居然是燕麦粉,而不是羊奶。再去查查这个 “香港纽崔莱公司”,跟咱们熟悉的那个知名品牌安利纽崔莱,一点关系都没有,完全就是个冒牌货。更让人惊讶的是,厂家自己都透露了,这一罐奶粉的定制成本才 10 块钱,可到了直播间,价格翻了好几倍,利润率高达 300%,这钱赚得也太黑心了吧!挂羊头卖狗肉,你说他里面没有进口奶粉关键还真有,大概里面有个百分之4吧!
还有一些直播间卖的号称 “澳洲牛奶营养粉” 的产品,包装上全是英文,看着挺像那么回事儿。主播在直播间里各种夸,什么 “澳洲奶源,品质有保障”“高钙高蛋白,老人小孩都能喝”。但你要是仔细研究研究,就会发现,这些产品大多是在国内生产的,用的也是国内的生产许可证和食品标准。它们只是通过突出澳洲这样的原料产地信息,以及中英文混用的商标或标签,来伪装成进口奶粉,忽悠消费者。
这些假冒进口奶粉到底是怎么诞生的呢?其实这里面有一套完整的 “造假流程”。首先造假者会在香港或者海外花点钱注册一个空壳公司,给产品披上一层 海外背景的外衣。然后采购一些国外奶粉的边角料,或者干脆用过期的乳清蛋白粉,这些东西成本极低。接着把这些低价原料运到国内的代工厂,在生产的时候,再掺入大量的燕麦粉、植脂末之类的东西,进一步降低成本。最后印制全外文的包装,把产品包装得高大上,再通过直播间那些精心设计的话术,把它包装成高端进口奶粉,卖给消费者。
直播间的主播们为了把这些假进口奶粉卖出去,也是煞费苦心,想出了各种话术套路。比如说,他们会用一些听起来很专业的名词,像 “β - 酪蛋白更接近母乳”,来误导消费者。
可实际上呢,所有的牛奶里面都含有这种成分,根本不是什么特别的卖点。还有的主播会声称产品 “通过了欧盟 BRC 认证”,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但你去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认证其实是可以花钱买到的 “野鸡认证”,根本不能说明产品的质量有多好。
更过分的是,有些主播还会编造故事,说 “这奶粉我自己家孩子都在喝”,还会展示所谓孩子喝奶粉的视频。但你知道吗,这些孩子很可能只是他们花点钱租来的童模,就是为了让你相信这奶粉真的很好。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些假冒进口奶粉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涉事产品标注的是 “执行冲调谷物制品标准”,而不是乳粉标准。这两者的区别可大了,冲调谷物制品的蛋白质含量要求只要≥0.4% 就行,而乳粉标准要求蛋白质含量≥23%。这就导致这些产品虽然打着奶粉的旗号,但实际营养成分却远远达不到奶粉的标准。律师也说了,这种误导性的标示,如果没有直接标注 “奶粉” 两个字,很难依据食品安全法进行处罚,这也给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对于咱们消费者来说,遇到这种假冒进口奶粉,维权也是困难重重。就拿上海的张阿姨来说吧,她在直播间买了一款号称 “澳大利亚骆驼奶粉” 的产品,结果收到货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就是河南生产的普通食品。她想找主播维权,可主播直接把直播记录删了,商品链接也下架了,张阿姨连个证据都找不到,这维权之路还没开始就被堵死了。
还有杭州市场监管部门做过调查,发现很多涉案直播间会使用 “婴幼儿适用”“替代母乳” 等违规话术,但他们很狡猾,会用 “可能”“建议” 这样模糊的表述,就算被发现了,最后也往往只是被认定为 “虚假宣传”,而不是性质更严重的 “食品欺诈”,这对消费者来说,真的很不公平。
在物流环节,这些造假者也有手段。比如说,深圳有一家物流公司,居然推出了 “虚拟海外仓” 服务。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们会生成虚假的国际物流单号,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是从新西兰、澳洲这些地方直邮过来的,进一步增加了产品的 可信度。但实际上,这些产品可能就是从国内某个小仓库发出来的。
那么咱们作为消费者,该怎么避免掉进这些进口奶粉陷阱呢?首先要仔细看产品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如果配料表第一位不是奶粉相关成分,那就要小心了。其次,注意产品的执行标准,看看是不是真的符合奶粉的标准。还有不要被主播那些花里胡哨的话术迷惑,要保持理性。最重要的是,尽量选择正规的渠道购买奶粉,比如大型超市、官方旗舰店等,这些渠道的产品质量相对更有保障。
直播间里的进口奶粉陷阱,反映出了当前直播带货行业存在的一些乱象,商业伦理的缺失,监管的滞后,都给了这些造假者可乘之机。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监管力度,规范直播带货行业的秩序,也希望咱们消费者能多留个心眼儿,别让这些 “假洋牌” 轻易忽悠了咱们的钱袋子,毕竟食品安全可不是小事儿,关乎着咱们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