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这样一则帖子很火,引发了网上铺天盖地的吐槽。
上海有人在一家甜品店里,买了一份48元的小泡芙。
里面也就6、7个左右,一口一个的大小,居然还是空心的。
奶油另外装在了一个袋子里,要吃还得自己动手挤进去。
买一袋只送一种奶油,想要其他口味的奶油还要再付10块钱。
发帖人吐槽:“我请问这种产品的意义是?锻炼消费者的动手能力吗?买完感觉自己像大傻。”
评论区里,很多人都表示见怪不怪:
“加深我对该ip的偏见,后面加个0卖给上海人真不是开玩笑的。”
“他们还省了人工费哦?”
“48还让我自己挤?这都能卖出去,再往后48是不是得自己和面自己烤了。”
你会发现,现在一些甜品的价格,越来越让普通人望而却步了,感觉我的嘴配不上高贵的它。
28元一个拇指盖大小的巧克力,5块钱一小根的辣条碱水棒,24块一小个的肉骨头形状可露丽......
14元一片的北海道豆乳吐司,10元一片的蜂蜜吐司,让人不禁思索:《这片吐司是救了面包师的命吗?》
还有100元一个的《焦糖葡萄布里欧》,嫌贵就是你命里不带安佳黄油。
难怪都说,当代虚假的奢侈品三件套:爱马仕、香奈儿、LV;
真实的奢侈品三件套:卤味、麻辣烫、面包。
更不用说前段时间,几乎全网都在吃的玉米蛋挞。制作工艺其实并没有多复杂:
酥皮挞里填上蛋挞液,烤好后涂上一层玉米卡仕达酱,再盖上一块烤玉米封底。
简简单单一小个,你猜多少钱?48元。
毒贩思考了一晚上都打算改行去做玉米蛋挞。
很多探店博主都把玉米蛋挞吹上了天,但话术实在是有点令人哑然失笑:
《它上面居然真的有玉米哎》、《就有种空口吃玉米的快乐》。
玉米是什么很稀有的东西吗......
要知道,去年玉米的收购价,最高是1块6一斤,普遍在几毛钱左右。
也就是说,农民最少需要卖出30几斤的玉米,才够买一个玉米蛋挞。
至于味道嘛,很多人满怀期待地花大价钱尝鲜之后,失望得无以复加:
“不要再发明这些难吃无聊的东西了行吗?简直难吃到死,太甜了”。
针对玉米蛋挞的吐槽越来越多,有人一针见血地戳穿了本质:
“东西卖不出去怎么办?第一招绑定爱情,第二招绑定潮流,第三招,到底是谁还没有吃到闺蜜买的玉米蛋挞啊。”
有人为种玉米的农民感到不值,因为他们似乎是经济链条中得益最少的:
“我亲眼看着那群年过半百的老人,颤巍巍地以8毛钱的价格,将玉米成车往外运。
然后又亲眼见证,只不过是加了一层所谓的蛋液和塔皮,就以38块钱的价格重新卖到了农民的儿女手上。”
也许有人会觉得,人家明码标价,你嫌贵可以不买啊。
这种论调引起了评论区齐刷刷的排队反驳:“价格本就不合理,为何不让说?”
你会发现这些每段时间都推陈出新、全网爆火的贵价网红美食,往往会和一些消费主义制造出的洗脑概念所绑定。
比如128元的草莓塔、168元的1米糖葫芦绑定爱情:“爱她就送她一个草莓塔。”
“这个冬天谁还没有吃上男朋友送的1米糖葫芦?”
48元的玉米挞绑定闺蜜:“我好闺蜜会请我吃一万个!”
588元扬州炒饭绑定非遗:“唐宋元明清,从古炒到了今。”
一个48元的玉米蛋挞,也许真实的价格可以拆解成:
玉米(0.5元)+蛋挞液(1元)+酥皮(1元)+故事(45.5元)。
越来越多的商家,正在用故事、概念包装普通食材,将成本低廉的东西卖出10倍高价,以“网红爆款”的名义来收割消费者。
行为经济学家发现,当商品附加“故事”、“体验”等标签时,人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对价格的敏感度就会下降。
之前在纽约,就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
有3个室友,因为喜欢吃牛排,就开玩笑地把自家房子,在谷歌地图上改名为“梅兰牛排馆”。
并叫来一些朋友给自己写好评,让它摇身一变成了“纽约上东区最好的牛排馆”。
在这种轰炸式营销下,上千人蠢蠢欲动,纷纷预约了这家牛排馆。
这3位室友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自己房子改造成了一家真正的餐厅,不过只开一个晚上。
他们从预约名单中挑选出了120名身份高贵的食客,并用一些故事、概念,让他们相信:
自己真的是在一家超级高档的餐厅用餐。
他们发明了五道菜,取名为“牛的一生”,要价114美元每人。
前菜《草地带来了生命》,也就是沙拉,让顾客体验像牛一样吃草;
开胃菜《青春转瞬即逝》,其实就是牛肉做成的肉丸;
《农业协同效应》:超市法棍上放一些西红柿、罗勒、奶酪;
主菜:简单的牛排搭配马铃薯;
甜点《天使与恶魔的蛋糕》。
看起来高大上的概念,实际后厨却乱作一团,是由一群没有任何餐厅经验的二十几岁年轻人来掌舵的。
这场“恶作剧”却骗过了几乎所有人,纽约上东区的精英们,花大价钱吃了一顿骗子们故弄玄虚的晚餐。
希望越来越多人能看清,这个消费主义时代下:
一些商家正在用故事编造骗局,用场景绑架需求,用噱头掩盖性价比。
有钱人当然可以为这些虚假的概念、情怀、故事的溢价买单;
但普通人就有点可怜了:辛苦工作了一天,想买个小蛋糕犒劳一下自己;
结果买单的时候一看价格,发现自己一天都白干了。
当流量退潮,你会发现:玉米还是那个玉米,蛋挞还是那个蛋挞,只有你的钱包变空了。
热搜上荒诞的“48元空心小泡芙”“48元玉米蛋挞”,本质其实是:
资本用滤镜篡改食物的本质,用营销替代味觉的判断。
所以啊,如果你认为定价不合理,不买就是最大的反抗。
市场终将用销量,教商家重新定价。
共勉。
作者:小椰子,个人成长领域作家,全网粉丝量破200万。关注我,用独特视角解读社会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