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7/22
老北京吃吃吃
第二弹
●●●
暑假迈进京城,热门景点人潮涌动,烤鸭、炸酱面的香味也总是在小吃店周围四处飘散。
不过,要是你想挖掘点不一样的美味,那些藏在深巷里的小众小吃可别错过。它们可都是京城的 “遗珠”,带着浓浓的烟火气,没有热门餐厅的高人气,却能给你带来最地道、最惊喜的味觉体验。
从甜糯的豌豆黄,到咬一口汁水四溢的门钉肉饼,再到风味独特的卤煮,每一款都承载着老北京的岁月与故事。接下来,就跟着我们的步伐,一头扎进这些小众美味的世界,让味蕾在京城的小巷里,开启一场难忘的惊喜之旅 。
01
炸 肥 肠
一提起老北京“炸肥肠”,很多外地朋友会说:“哦,吃过。不是炸灌肠吗?”
错!这是两种食品, 一字之差,荤、素混淆。大概是现在,卖炸灌肠的多,而炸肥肠已很少见到了。肥肠是老北京一种很平民的食物,因为它属于猪下水类,所以一般家庭很少买,怕弄不干净。故而猪的肠、肝、肺等都比其他鲜肉部位便宜很多。如果要是会收拾会做,它味道不比红烧肉差,有人就专喜欢吃这东西。于是就有了炸肥肠的摊贩,他们设在路口、街角,现吃现炸,很受欢迎。
能把下水做成美味,关键是清洗去腥,这也是最麻烦的。生猪大肠要先用盐或碱浸泡,反复揉搓,这是在清洁外面,水冲洗后把里面灌进醋,再揉搓。清洁完的肠子细长洁白,不油腻、不粘手,一点儿异味儿没有。
接下来,把用各种调料煮好的猪肝猪肺剁碎,再加上淀粉、葱姜末搅拌均匀,灌入洗好的大肠内,那瘪瘪的肠子慢慢又鼓起来了。这时把两头儿用绳子系紧,上笼屉蒸,等熟后拿出晾干,刷上红油,这卖货的半成品就算在家准备完了。快中午了,到固定地点把篷子支好,炉子上的油锅都慢热上。
见有主顾来,摊主把备好的红色肥肠切成厚片,下热油锅炸,翻几回后捞出控油,稍凉又下锅复炸,再捞出,这回是完成了。肥肠片片鲜红,外焦里嫩,热乎乎,冒香气。摊儿上备有热烧饼,买几个中间切开,把肥肠往里一夹,再撒点儿胡椒粉。嘿!那叫一个香,几个烧饼夹炸肥肠下肚,再来一碗小米粥溜缝儿,吃饭的人一上午的疲劳顿消,满脸的满足,大有“识肥肠者为俊杰”之感。这一顿饭,吃得饱,吃得好,油水多,花钱少。
现在卖这种吃食的很少了,可能就是洗、做太麻烦,人们健康意识也增强了,唯恐动物内脏胆固醇过高。也有的饭馆做炸肥肠,多是肠内只放葱、姜调料,不填其他下水。作为北京小吃尝尝,或好这口的偶尔过过瘾还行,没人把它当主菜了。
02
炸 小 活 虾
老北京城里河流湖泊很多,人口少,工业少,所以河湖水系很少被污染,好的水质,就适合鱼虾的生长繁殖。淡水中生活的小虾性温味甘,很适合食用。尤其是酒铺佐酒的小菜,很受酒客的喜爱。
每到夏秋季节,什刹海、护城河周边,专门从事捞虾、卖炸小虾的小贩就用自制的专用工具捕虾。捞上的小虾都是活蹦乱跳的,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在独轮手推车上备用。独轮车上架着火炉,上有一米多高的烟囱,还冒着青烟,火炉上有一个大油锅,把油烧热,小贩就推车奔酒馆儿而来。
什刹海的银锭桥正对着烟袋斜街,街里路北有个酒馆叫“和义轩”,人送绰号“大酒缸”,这个酒馆儿每天前来喝酒的人不断,所以,从什刹海就近捞虾的小贩,也定点设摊在周边。小贩把鲜活的小虾往滚烫的油锅里一放,刺啦一声,锅里泛起白色的泡沫,小虾一瞬间就变成了鲜红色,香味扑鼻。
这种小虾不能久炸,要变色就立刻捞出,放在大瓷盆中,这时要夹起来一尝,那真是外壳酥脆,虾肉软嫩。酒馆里喝酒的食客出来买,装上一小碟,撒上椒盐,回身进酒馆,端放在桌儿上,滋溜一口酒,就着两只小虾,慢慢咀嚼,细品那舌尖上的美味儿。野生的虾,简单地一炸,只撒一点儿调味,从食材到操作完全野生、原始,也就有了食物本身最诱人的味道。当然,以现在的社会和人口发展,也很难这样做了。
03
羊 头 肉
白煮羊头肉一般都是和羊蹄儿一起售卖。小贩趸入煮熟的羊头后,先把羊头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把脸上的皮肉从骨头上分离出来,就成了两片“脸子”,这是羊头肉中最主要也是最好吃的部分。
用又长又薄的锋利钢刀切成薄如纸的肉片,因为羊头脸上都是皮和筋,所以吃到嘴里有韧性,有嚼劲儿,而且越嚼越香,是下酒的佳品。其次是羊舌头,称为“芯子”,从舌根到舌尖一长条,切成片儿,吃到嘴里十分柔嫩,也有人就好这口儿,专买“芯子”吃。
羊眼睛称为“铃铛”,切成片儿以后,外边一圈白,里面黑色,中心一个小白点儿,视觉、味觉都另类。羊口中的上膛称为“天花板”,羊喉头谓之“上天梯”,这两个位置的肉都比较细腻,价格比“脸子”要便宜些。羊蹄上也没什么肉,只有皮和筋,把皮和筋扒下,或用牙啃下来,蘸椒盐吃,也是一品美味。
白煮羊头肉是没有咸味儿的,所以吃的时候必须蘸椒盐。椒盐都是小贩自制,他们把花椒、大料、小茴香、丁香等上锅炒制,这是要把握好火候的,既要香味溢出,又不能炒煳,炒到最佳状态时倒出,放在案板上加盐,用擀面杖反复碾轧后,再用细箩筛出粉末,这就是制成的椒盐,成为羊头肉的最佳配料。如果没有此物相佐,羊头肉也就大为失色了。
椒盐做好了,装在牛角中,这弯弯的牛角,油光锃亮,看着就是个工艺品,这也是卖羊头肉的招幌,它还有实用功能。
椒盐盛在里面味儿不外泻。有人来买,按所要部位切好以后,将肉片放在纸上,拿出牛角,角尖上有个小眼儿,唰唰地往下摇,几下就撒满均匀的一层椒盐。买主用手托着或回家,或进小酒馆儿,不过买了往家走时,忍不住香味儿诱惑,边走边拿一片往嘴里送,也是常事儿。
04
甑 儿 糕
甑儿糕与甑糕,一字之差,可是两种做法。原料不同,两种口味。
甑糕是用糯米、枣、红豆一层层蒸成的,口感更像年糕。少了个儿化音, 那体积也不一样了,有一个小盆大。它们有的是使用不锈钢笼屉蒸,但据说口感最好的,就是用原始的泥烧制的甑蒸。现在陕西一些地区还保留这古老的做法。这个年糕口味的甑糕,现在北京一些小吃店还有卖的。
而甑儿糕是五六十年前老北京的小吃。甑,是古代的一种炊具,老北京的甑儿糕,是因为这种古老的炊具而得名的。
东汉铜釜甑
过去卖甑儿糕的小贩,都是走街串巷挑着担子,一头是木匣子,里面放着米粉、白糖、芝麻、金糕条等原料。另一头是小火炉,炉上坐着鬲,也就是盛着水的锅,但这锅的样子比较特殊,锅上面是一体包过来,中心再留一圆孔,这圆孔上放置的就是甑,当时已从泥烧制的改为木制的了。整个装置有些像小煤气罐,木甑就是罐上面中间的开关阀部分。这木甑很小巧,直径只有二寸,高约四寸。听到墙外有“甑儿糕 —好吃来 —”的吆喝声,孩子们就都纷纷跑出来。
见有人来买,小贩将米粉、白糖、芝麻倒入甑中,再稍加清水,三四分钟就熟了,再撒些金糕条、青红丝。因为这个小木甑是活底儿,所以一推底儿,就顶上来了。现做现吃,吃着这一个,下一个就又熟了。
但有一样:量太小,不解饱。就是小孩子,也得连吃四五个才满足。所以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属甑儿糕的——一屉顶一屉!”形容一茬接一茬或没完没了的意思。
这些藏在时光里的小众滋味,是老北京烟火气最鲜活的注脚。炸肥肠的焦香、小活虾的鲜灵、羊头肉的醇厚、甑儿糕的清甜,每一口都藏着胡同里的故事。
这些地道吃食,都源自《我们的日子:老北京的四季风情》一书。
《我们的日子》
作者何大齐先生已是八十五岁高龄,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用文字细致还原着北京一年四季里,那些渐渐淡出视野的人、事、物。字里行间皆是对京城烟火的熟稔与眷恋,仿佛跟着他的笔触,就能穿越回当年的胡同街巷,听见摊贩的吆喝,闻见油锅的香气。
如今它们或许难寻,但只要尝过,便会懂这份朴素里的讲究。暑假来京,不妨钻进小巷找找看 —— 说不定转角遇到的小摊,就藏着京城真味。
其他有关“老北京”图书
《北京纪胜》
《胡同里的日常》
推文图源网络,侵删致歉
下一篇:大暑养生 清淡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