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里,一盘凉拌海蜇上桌,清爽又可口。水族馆里,全身通透的水母随意飘摇,身姿轻盈而曼妙。海蜇和水母有什么关联?这种全身是水的海洋生物,身藏怎样的致命暗器?对此,记者采访了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讲师秦玉雪。
水做的身体藏着“致命暗器”
水母是古老的海洋生物,不同的水母有不同的形态,全世界大约有250多种。海蜇是水母的一种,属于刺胞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海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00多年前的晋朝已有腌渍海蜇为食的记录。
海蜇的外形非常特别,像一把撑开的透明大伞。它的身体呈现辐射状对称,由伞部和口腕部两部分组成。海蜇的伞部呈半球状,直径一般在20~50厘米,有的可以达到1米以上。与鱼虾蟹类不同,海蜇是无脊椎动物,它们没有心脏、血液、骨骼、鳃和口腔,主要由胶原蛋白和水分构成,整个身体中95%以上都是水。
海蜇伞部的外层是表皮层,内层是胃皮层,中间有厚厚的中胶层,夏天做凉拌海蜇,吃的主要是海蜇的“大伞”。它们的伞缘分布着8个感觉器,看上去像是伞的缺口,其中有平衡石和眼点,用于感知光线的有无和方向,帮助海蜇判断环境变化。
与看似温和的外表截然相反,海蜇是十分凶猛的食肉动物,它的一生都在进食,主要食物为浮游动物,另外还有小鱼小虾,甚至还有同类。它的口腕部从伞部下方中央延伸而出,由8条主腕和多分枝的小腕组成,表面布满刺细胞。刺细胞内含有刺丝囊,当接触到猎物或受到刺激时,刺丝会迅速弹出并释放毒素,以缠绕、麻痹、毒杀捕获物,再将食物送入口中。
从圆筒到碟子再到大伞
海蜇的一生,有营有性生殖的水母体和营无性生殖的水螅体,两个形态和生殖方式差异显著的时期,我们称其为“世代交替”现象。在其1或2年的生命周期中,海蜇先从受精卵逐步发育到长椭圆形的浮浪幼虫,借助纤毛在水中游动,去寻找适合停留的岩石或贝壳,然后转变为圆筒形的螅状体固着在上面。
圆筒形的螅状体可以抵抗恶劣环境,当处于低温或者低氧的环境时,螅状体就开始休眠,待环境适宜时才会恢复发育,这时的螅状体通过横裂生殖产生多个碟状体,并释放到水体中。一只小海蜇的浮游生活,便从这一片透明的“小碟子”开始了。它挣脱了海底岩石上螅状体的束缚,像一片被风吹起的碎玻璃,晃晃悠悠地坠入了广阔的海洋。
从扁平的碟形渐渐鼓起伞部,边缘长出了柔软的褶皱,口腕也从短短的突起,延伸成带着细碎分枝的“触手”,上面的刺细胞也愈发密集,逐渐发育成和母体完全一样的幼体海蜇。
在我国沿海广泛分布
海蜇并不擅长游泳,常常要借助风、浪和水流来移动。它们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沿海,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沿岸以及俄罗斯远东海域等。多分布于水深5~20米,底质多为泥沙混合的海域。在我国,从北方的鸭绿江口到南方的北部湾均有分布。
夏季,在大连海边有时会有水母蜇人的情况发生,有时候,一些体型较大的海蜇或其他水母会因退潮滞留岸上。需要提醒游客的是,它们毕竟有一定毒性,不要轻易触碰。
海蜇是一种生物学特性独特、生态价值显著的海洋生物。其分类地位、生态习性、生殖发育、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科学研究进展均展现了其重要的学术和经济意义。它的刺丝囊和毒液成分较为复杂,常被作为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秦玉雪表示,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海蜇在生态保护、医学应用和食品开发等领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齐媛媛
上一篇:晋中面香漫古村 夏夜争霸亮绝活
下一篇:贵州铜仁,垂涎欲滴的美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