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中午12点,一阵新雨过后,空气里带着难得的清凉。
步入贵州大学东校区食堂,喧嚣扑面而来。
然而,眼下还未到开学季,这喧嚣的主角,是一群精神矍铄的银发老人。
橱窗里,红烧肉泛着诱人的酱色,玉米肉末点缀着青翠,刚出锅的清炒本地小白菜散发着镬气,糖醋排骨酸甜的香气隐隐飘散……老人们三三两两聚着,挑选着心仪的菜品。
“红烧肉来一份!”“这个玉米肉末看着不错,来一点!”点菜声此起彼伏。
餐桌旁,刚打好饭的老人们边吃边聊,话题从“昨晚睡得好凉快”到“明天计划去青岩古镇转转”,食堂里弥漫着温情的饭点氛围,汇聚成一道独特的“银发风景线”。
银发老人成食堂午餐“主角”。
清凉学府引“候鸟”扎根
77岁的盛继康和老伴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摆着简单的两菜一汤。他们是6月底从四川南充“迁徙”到贵阳的“候鸟”。
“听老乡说贵阳凉快,大学食堂干净卫生又便宜,一餐十块左右管饱吃好!”盛大爷掰着手指算,“我们南充来的老乡,光我知道的就有三十多人扎堆在这儿。”他咬了一口软糯的红烧肉,满足地点头,“味道好,吃得放心!”
在盛大爷眼中,贵州大学提供的远不止盘中餐。他指了指食堂外,“你看,卫生室、药房、银行、超市,样样齐全。坐公交5分钟就能到花溪区医院,很有安全感。”
他和老伴就在大学附近租了民宿,办好了老年公交卡,“要是忘了带卡,拿出身份证,司机师傅也照样让我们免费坐车。”花溪公园、十里河滩、青岩古镇……这些景点,如今通过一张小小的公交卡,仿佛拉到了盛大爷们的身边。
不同于盛大爷选择校外居住,来自重庆的山岳阿姨和她的姐妹们则直接“落户”校园——她们租下了学校里一套空闲的一室一厅公寓。“一个月三千块,很划算!”山阿姨笑着说,“吸引我们的可不只是凉快,关键是方便啊!”
每天早晨,在食堂喝碗稀饭,吃个包子,她们便结伴而行,黔灵山划船、黄果树看瀑布、西江千户苗寨感受民族风情……公交或旅游专线载着她们奔向快乐。“这儿气温舒服,退休的日子过得真有滋有味!”
避暑天堂“治愈”身心
对于潘奶奶来说,贵阳不仅是避暑天堂,更是一份特别的“疗愈”。退休后被儿女接到深圳长居的她,曾饱受闷热潮湿气候的困扰,皮肤湿疹反复发作,苦不堪言。
“那几年真是遭罪。”她回忆道。三年前,经老友力荐,潘奶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贵阳。“嘿,没想到!”她语气里带着惊喜和感激,“这里的菜品搭配营养丰富,养了大半年,那些烦人的红疹子真就慢慢消退了!贵阳这清凉的气候,真是我的‘良药’。”
一日三餐荤素搭配均价约10元,糖醋排骨8元、清炒小白菜4元、玉米肉末4元。“安心、省心!”潘奶奶细细品尝着碗里的清炒小白菜,窗外,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凉爽的风轻轻拂过。
如今,每年夏天返回贵阳,在贵大食堂吃热乎饭菜,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散散步,已成为她晚年生活雷打不动的习惯。“这儿空气好,人也好,舒服得像我的‘第二个家’。”潘奶奶看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校园,轻声说道。
连锁反应激活“避暑经济圈”
贵州大学食堂在暑假持续开放,精准满足了老年旅居群体的核心需求:安全、便利、实惠的一日三餐。一餐十元上下的花费,荤素搭配、日日有变化的热乎饭菜,不经意间成为了老人们选择在此长住的“定心丸”。
这股涌入校园的“银发旅居潮”,悄然激活了校园周边。
在离校门不远的一家民宿前台,老板小王正忙着接听咨询电话。他翻动着登记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和租期:“看看,满了,全满了!以前暑假我们愁空房,现在愁的是房源不够。”
学校周边乃至花溪区的大量民宿、短租公寓无疑是这股旅居热潮最直接的受益者。
“四川、重庆、湖南的叔叔阿姨们啊,五六月份就把整个暑期的房子订光了!通常是包月甚至包季,稳定、省心,这暑期的收入,能顶我们全年的一半!”房东们纷纷感叹,这“清凉生意”做得格外踏实。
【记者手记】
擦亮“清凉贵州”新名片
一所高校,一间平凡的食堂,无意间织就了一张联结起清凉气候、健康保障与安居乐所的温情之网。
贵州大学校园内涌动的这股“银发潮”绝非孤例。它是贵州省依托得天独厚的“天然大空调”气候资源,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精心培育夏季避暑旅居产业的一个生动缩影和成功注脚。
高校资源的开放共享,为传统的山水观光旅游注入了“深度旅居”的新内涵。老人们不再满足于景点“打卡”来去匆匆,而是向往融入当地、悠然康养的慢生活图景:安全便捷的医疗、四通八达的交通、舒适安心的住所、物美价廉的餐食……这些日常生活的“刚需”,共同构成了吸引“候鸟”长栖的温暖巢穴。
当“旅居”逐渐超越短暂的“旅游”,成为一种季节性的生活方式,其释放的经济社会效益更为深远持久。贵州避暑故事的新章,正从高校食堂这寻常的烟火气中,悄然流淌开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权若青
编辑 陈玉林
二审 陈毓钊
三审 马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