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新闻8月21日电 近日,记者走进两江新区翠云街道云卉路社区食堂,红烧肉、梅菜扣肉、粉蒸肉、芙蓉蒸蛋等以清淡软烂为主的饭菜香味扑鼻而来,前来吃饭的老年人络绎不绝。
“这里饭菜干净卫生,价格亲民,一荤两素一汤就5块钱,吃得多好咧。”提起家门口的社区食堂,72岁的田婆婆赞不绝口。
图为老年人在翠云街道云卉路社区食堂用餐,该社区食堂入选“重庆市级优质食堂”。谭超平 摄
重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要以“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为牵引,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推动群众生活面貌、城市环境风貌不断展现新气象。
图为两江新区城市风光。汪彦彤 摄
作为重庆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两江新区正以27个“15分钟生活服务圈”为载体,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小切口”,推动新区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
“生活圈”创建,须以人的生活需求为核心,既要总体规划一张图、统筹协调空间布局,又得杜绝“千篇一律”“一圈一策”精准规划。
人和街道邢家桥社区是重庆市首批完成创建的高品质生活圈。自2020年以来,社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申报上专项补贴资金和市级财政补贴资金。在两江新区管委会统筹、建设局牵头、街道(国企)实施、居民参与的机制下,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屡次走进社区,共商共策改造规划与实施。
老旧楼栋修缮一新、道路平整开阔、停车便捷规范、农贸市场升级开业、边角闲置地变小花园或是文化长廊……邢家桥社区居住环境越变越美,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居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图为焕然一新的人和家园。冯恋 摄
“小区装了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老伴送孙子上学更‘省力’,下楼骑车出发,5分钟到学校。”家住人和家园的居民何云碧欣喜万分。加装电梯、外墙整治、绿化升级、休闲区打造等系列措施,让小区环境愈发“时髦靓丽”。
平日里,何云碧习惯“赶早”步行3分钟到人和场农贸市场买菜,遛弯5分钟去“社区课堂”提笔练字,上完课不想做饭再走个8分钟到“社区食堂”,好吃不贵还卫生。
图为人和街道万年路社区居民杨有菊在社区食堂用餐。李蔓芊 摄
要是有个三病两痛,她心里也不慌,附近人民医院、养老服务站走路也就10分钟,情况紧急还有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居住、医疗、教育、养老、文化、交通,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如今何云碧和老伴康正伟,儿子儿媳孙子一家五口都住在这里,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图为人和街道金和社区养老服务站慢病工作室让居民实现“家门口就医”。冯恋 摄
空间治理上,人和街道还搭建起“老旧小区精细化治理应用场景”,实现了基层智治。此前,辖区某幼儿园附近发生墙体脱落,从无人机智能预警平台发现隐患,到下派任务、协同处置,短短48小时内就完成了初步排危。
在重庆两江新区,以邢家桥社区为代表的“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创建已初见成效。今年以来,新区共有12个生活圈被纳入重庆市创建名单。
比如,鸳鸯街道聚焦民生痛点,联动金岭、白鹭、丹鹤社区通过增车位、建停车楼缓解停车难情况,带动周边商业消费增长20%。礼嘉街道利用超6000平方米社区服务用房,撬动社会资金1500万元投入养老、托育等领域,探索出“市场+低偿+公益”运营模式。
图为暑期托管服务班开在两江新区互联网产业园内,孩子们正在做实验。黄维正 摄
照母山片区为满足青年需求,在办公楼宇开出一个个青年夜校、托管服务班,打造城市书房、休闲花园等多处文娱场所,构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产城一体单元。金州商业中心依托光环购物公园、金科悦·FUN、爱琴海购物中心等商业体,通过“场景打造+业态升级”,打造高品质生活新地标。
两江新区经济运行局一级主任科员张吉武表示,下一步,两江新区将聚焦人民群众所想所需,规划好试点生活圈“一张图”,依照居住、商服、科创、产业4个类别,精准引导服务要素空间落地,力争形成“一圈一品”“一圈多能”“多圈融合”的高品质生活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