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狂飙突进的增长神话,已让这个行业创造了远超西方同行的"宇宙级奇迹":营收从2004年612亿元到2024年7964亿元的12倍高涨,其中茅台45年24164倍的业绩暴增已相当于4个帝亚吉欧的市值巅峰。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宏观经济承压、消费场景萎缩、"三理性"时代来临,再叠加“最严限酒令”影响,这架已连续增长46年、高速冲刺20年的“列车”已经难以再维持“超速奔跑”了。
中国酒业战略咨询专家、四川省酒类流通协会执行会长铁犁认为,当下,名酒任务少一点,理性看待阶段性调整,降低增速目标,甚至接受一定时期合理范围内的负增长。
这场必要的“战略休整”,或许正是中国白酒从“世界规模第一”迈向“世界品牌第一”的关键转折。
01
名酒高速狂飙很长时间了
从1978到2024年,中国白酒行业用46年写就一段狂飙史:1978年,全国白酒销售额11亿元,同年GDP 0.37万亿元;到2024年,白酒销售额7963亿元,GDP 135万亿元。
46年里,GDP增长约367倍,白酒却增长699倍,年均增速15.4%,把GDP的9.4%的增速远远甩在身后。
疯狂的龙头,创造了世界酒业史上绝无仅有的增长奇迹:
1978年茅台销售额706万元,2000年11.14亿元,2024年1706亿元,46年涨幅24164倍;五粮液1978年411万元,2000年39.54亿元,2024年891亿元,46年涨幅21618倍。
国际舞台上,中国独占世界十大高端蒸馏酒品牌中的6席,创下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白酒年产量突破600万吨,规模居全球蒸馏酒之首;高端白酒年销量超9万吨,年销售额达2800亿元,市场份额超越白兰地与威士忌之和的3倍;贵州茅台市值超过帝亚吉欧和保乐力加两大国际巨头的市值总和;茅台独占全球零售价2000元以上的超高端蒸馏酒市场70%份额,单一品牌零售额达到轩尼诗的15倍,相当于干邑“五朵金花”总和的5倍。
资本市场同步狂欢:源于市场对白酒行业“永续增长”的憧憬,以及机构投资者的抱团取暖,2003—2021年,申万白酒指数最高涨幅110倍,2017—2021年板块平均市盈率一度冲高至60倍,远超消费行业30倍的平均水平。
毫不夸张,中国白酒行业用46年缔造了“一万倍增长”的商业神话,而茅台、五粮液等龙头更以“24164倍”“21618倍”的业绩飙涨,将全球酒业增速远远甩在身后。
然而,2024年的数据悄悄变了味:头部酒企平均增速跌到8.7%,连两位数都保不住。过去是GDP狂奔、基建扩张、消费升级三股洪流叠加,推着白酒水涨船高;如今洪流退去,行业第一次真切感到地心引力。
如今,当“百倍增长”已成过去式。
行业必须回答:狂奔之后,路在何方?
02
名酒持续高增长的条件已不复存在
在长达46年的中国白酒增长曲线里,藏着三段节奏:2000—2012年被称为“黄金十二年”,年均增速超30%;2013—2016年“调整期”骤降至5%;2017—2021年“次高端扩容期”回到15%;到了2024年,头部酒企平均增速仅8.7%。
白酒潮汐式发展的周期规律作用下,站在8000亿规模这一产业顶峰,名酒持续高速增长的大环境已不复存在,再强迫名酒高增长无异于“杀鸡取卵”。
宏观层面,经济转型与消费降级双重压力下,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降至3.5%(2023年为7.2%),高端白酒消费显著萎缩。
政策层面,"禁酒令"持续冲击传统消费场景,中高端酒销售普遍下滑40-70%,头部酒企大单品开瓶率骤降50%以上,原本开瓶率仅仅60%的高端白酒品牌,商务宴请市场几近消失,更是雪上加霜。
产业层面呈现"双压"态势,产能从2016年1358.4万千升降至2024年414.5万千升,但仍高于实际需求;同时人均消费量较2017年峰值腰斩(2023年为51.2%),年饮酒量从16.1升降至9.52升,相当于年减25亿瓶消费。
消费群体结构性变化显著,老龄化导致传统客群萎缩,年轻群体因文化差异对白酒接受度低,形成"中老年喝不动,年轻人不爱喝"的消费断档。
市场分化加剧,高端酒需求收缩27%,次高端价格体系坍塌,90%产品出现价格倒挂。300元以上市场向头部集中,区域酒企在百元价格带激烈厮杀。
03
名酒放缓速度更利于行业长期发展
8000亿规模之后,白酒行业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不是规模,而是质量;不是短期爆发,而是长期价值。让名酒歇一歇,终将让行业跑得更稳、更远。
当8000亿成为起跑线,白酒需要的不再是冲刺,而是长跑的节奏感。
名酒慢下来、歇一歇,不仅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整个行业而言,更是利大于弊:
给消化库存必要的空间。2024年行业规模已达7964亿元,但有近3000亿元的库存压力、动销放缓成为普遍困境。“歇一歇”为市场提供了消化库存的缓冲期,重建健康的价格,头部酒企主动控量保价,为后续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给品牌一个消化的时间。传统高端酒依赖的政商务场景萎缩,而年轻群体对低度、健康化产品的需求增长。“歇一歇”的窗口期,正是品牌跳出同质化竞争、重构定位的良机。
给营销变革的机会窗口。行业已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只有“歇一歇”,企业才能有时间静心打磨产品、重构渠道、贴近真实需求,打开增量市场。
应对消费变革的选择。白酒面临“老龄化喝不动,年轻人不爱喝”的困境,行业需要通过产品创新(如低度化、健康化)、场景拓展(如佐餐、调制酒)和文化重塑(如IP联名)来吸引新消费群体。这种转型需要时间沉淀,而非短期冲刺所能达成。
由此,铁犁认为,当下这场深度调整恰逢其时。在歇一歇的档期,建议酒业可聚焦3个维度发力:
产品上要突破"高度数、重口味"的桎梏,向年轻化、健康化、场景化演进;
渠道上要打破经销商依赖,建立直达消费者的数字通路;
文化上要超越"面子消费",打造具有时代共鸣的情感价值。
宽窄研究院认为:危机也是发展之机。当下的困难是共同面临的,曾经的高歌猛进成为历史,通过这一轮的深度调整后,酒业不会再呈现往日的增长神话。稳中求进一定是最理想的常态,也是产业共同希望的发展局势。我们看到近年来酒业的产能竞赛,“堰塞湖”危机在逐步爆发显现,吨位决定地位的观点并非绝对的,盲目的扩张,反之可能背上“在劫难逃”的沉重负担。前几年,有多少浮躁酒企在盘谋着100亿、300亿、500亿,甚至千亿的天文数字蓝图,如今梦碎一地无影无踪。
一个有序发展的产业必然是需要有完整的产业链,大中小企业的有序匹配,而不是大吃小或只有大的寡头经济。当下的酒业必然发生深刻变革,放弃“投机取巧”,放弃赚快钱思维,坚守长期主义,用真功夫酿酒,用慢功夫锤炼品牌文化,厚积薄发,品牌价值源自于时间的价值。酒业到来集体反省、修复、重新认知,自我觉醒的时候了。成功上岸的,也一定是那些敢为者、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