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翻滚的开水,在海拔4600多米的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畔,似乎也患上了高原反应,失去了应有的威力。蒸汽带着一丝迟滞的慵懒,总是达不到平原上那种气势汹汹的滚烫。
撕开泡面的包装,小心翼翼地把面饼放入碗中,热水浇下,面条只是懒洋洋地舒展开些许边角,中心依然固执地保持着硬挺。82摄氏度沸点下的热情,还不足以让面饼服服贴贴地舒展开来。
每天,这碗注定“泡不开”的泡面,在弥漫的浓烈调料味中,以工业文明的烟火气息,生硬地揭开了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清晨序幕。
在可可西里,吃饭从来不是享受,而只是对抗严酷自然的头等大事。
进入可可西里前,我们的采购清单上,写满了最朴素的生存需求:压缩饼干、矿泉水、泡面、榨菜……所有的一切,只为填饱肚子,为身体提供对抗严寒与缺氧的最基本能量。至于味道,在无人区,那是一种没人敢想的奢望。
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保护站,是一个季节性保护站,每年只有5到8月份藏羚羊产仔的时候,才会有巡山队员不定期地驻守。他们所带的食物、生活用水、取暖做饭的燃料、发电的柴油,都是按人头准备,只够一个巡山周期的用量。
我们的突然加入,让保护站的吃饭节奏突然被打乱。经过“讨论协商”,参加本次巡山的可可西里管理处执法监督科科长秋培扎西宣布,巡山队和采访队,每天各出一人,轮流“上锅”;饭菜的主食以自带的大饼面包为主,菜以水煮胡萝卜、圆白菜为主;每天只提供中午和晚上两餐,早上只提供开水,可以各自泡面吃。
好在,吃饭不易,胃也高度配合。在这里,身体仿佛进入了低功耗模式,饥饿感常常缺席,胃也不抗议,所以经常错过饭点也不知道。即使勉强吃下东西,胃里也像是被塞进了一团混沌的棉絮,“吃没吃饱不知道”是常态。
记者在可可西里采访秋培扎西(右一)。 新华社记者 邓寒思 摄
这样不知饥饿的状态,还有理论支持,更让“不吃饭”少了心理负担:临行前医生强调,少走路、少说话、少吃饭。有经验的巡山队员也低声告诫:别贪嘴,别吃撑!因为吃饱了的胃肠要抢走本就稀缺的氧气,会极大加重高原反应的症状。
吃完“泡不开”的泡面,新的一天就正式开始了。有的趁着阳光正好,抓紧赶拍藏羚羊;有的蹲守卓乃湖畔,抓拍落日黄昏的壮美镜头;还有的守望在山岗上,记录荒原的星河灿烂。所以,吃午饭和晚饭的人,其实没有几个。大都是揣两个大饼、几袋榨菜,拎一瓶矿泉水,就是一天的伙食。
所以,开水泡面、白水煮菜的日子里,一勺辣酱、几块肉干,常常会让大家胃口大开。
那些“珍藏”着牦牛肉的巡山队员,经常会削下几片带着厚厚凝脂的肉块,郑重地放进记者的面碗里,“喏,加点肉,扛饿。”这个时候,瞬间升级的“顶配”牦牛肉面,会让人有一种近乎奢侈的满足感。
巡山队员在可可西里卓乃湖附近巡护。新华社记者 杜笑微 摄
面对清汤寡水的白水煮菜,也有人会变戏法似的掏出一罐辣酱,高喊一声:“我带了辣酱,谁要?”这时,大家的筷子,就像战场上的枪矛,瞬间,齐刷刷地指向辣酱罐口。这罐辣酱,成为荒原上对味蕾的最好馈赠。
胖敦敦的秋培扎西,从事可可西里守护工作已经20多年了。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好像对这位土生土长的可可西里守护者的食欲,没有什么影响,他依旧是大碗吃饭、大块吃肉。
但秋培扎西吃饭很有特点:每次碗里的内容见了底,最后的一点汤底,他总要兑点热水,再全部喝下去,把个碗涮得干干净净。看大家有点奇怪,他忙说:“别瞧这碗菜汤简单,搁十年前,巡山时能吃上口热的就谢天谢地了。现在不一样喽,顿顿都是热乎的。”
在可可西里,生存本身就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跋涉。一碗泡不开的泡面,是这场跋涉中的一个生动而难忘的注脚……
策划:钱彤
统筹:常爱玲、陈凯、令伟家
制作:于卫亚、史卫燕、焦旭锋
记者:卜寄傲、李占轶
视频:刘思录、郭依格、邓寒思、杜笑微、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