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荔枝“季节性”魔咒,广东做对了什么?|一线探“新”
创始人
2025-08-20 12:46:02
0

“就像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岭南荔枝的传统采收季已落幕,可在老广和全国各地荔枝爱好者的餐桌上,却依然能见到颗颗饱满、水灵透亮的新鲜荔枝——这份“反季惊喜”,来自在电商平台上热度攀升的冻眠荔枝礼盒。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下单了一份冻眠荔枝。冷链直送的荔枝,拆开包装时还裹着淡淡的冰雾。剥壳咬下,那股岭南夏日的清甜味几乎没打折扣。冻眠荔枝的背后藏着广东科研团队的“保鲜硬实力”。正是“荔枝保鲜加工核心技术攻关”专项的重大突破,才让荔枝摆脱了“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魔咒。

这份“甜蜜保障”早有布局:近年来,广东省科技厅瞄准荔枝保鲜加工的“硬骨头”,围绕降温、控湿、杀菌、抑制呼吸、控褐变、维风味、保品质七大关键难题,从品种选育、采摘加工到货架销售全链条发力,既让全球食客吃上了新鲜荔枝,也让果农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真正实现了“一颗荔枝,两端欢喜”。

不再是“季节性”甜蜜

变身全年不打烊的惊喜

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记者尝到了40多天前采摘自广州增城的“仙进奉”荔枝。这些荔枝表面还带着冰雾,果皮红得发亮,脆嫩清甜,很难想象它已在低温中“沉睡”了近一个半月。

为啥冻了几十天的荔枝,还能美得像刚摘下?答案藏在一项“天然魔法”里。原来,荔枝摘下锁鲜前,都先泡过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天然保鲜剂和无硫护色剂,再配上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保鲜期直接拉长,果皮不褐变、果肉不变味,新鲜度拉满。

靠着自主研发的天然保鲜剂和无硫护色剂及配套技术,团队2025年协助企业完成4000多吨新鲜荔枝的保鲜处理,产品出口至欧美、东南亚等地,成了国际市场的“甜蜜新宠”。更厉害的是,他们还突破“热蒸+冷处理”组合技术,防止荔枝果皮褐变和果实腐烂,直接让广东荔枝首次叩开日本市场大门,填补了此前的市场空白。

“这项技术很有可能取代国际上采用的二氧化硫熏蒸的方法,如果用得好,我们在国际贸易方面将更有话语权、更有竞争力。”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蒋跃明说起这项技术时满是底气。

超长期冻眠技术也在“憋大招”。从7月底开始,一批批晚熟的“井岗红糯”荔枝被运到了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的冻眠荔枝加工厂——这里用的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发的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能让荔枝在低温里“睡”足18个月,醒来后色香味还能保住八九成。目前,广州从化、茂名高州都建立了生产线,还向农户、合作社开放共享。

“今年冻眠荔枝产量做到了2600吨。有了冻眠技术,实现错峰鲜销与全年加工。”该公司董事长欧阳建忠告诉记者。广州从化荔枝果农韦志军成了受益者:“有了这个冻眠技术,我种植的荔枝槐枝等大宗品种,今年销量有兜底收储。未来种荔枝,更有信心了。”

全链条科技护航

从采摘到保鲜全方位发力

荔枝从树上采摘后,带着新鲜劲走南闯北,甚至“沉睡”周年,这里头藏着从采前到送达消费者手中的“全链条秘密”。近年来,广东省科技厅搭起“荔枝保鲜天团”:成立工作专班和专家组,联合多家科研单位的“技术大牛”,把实验室搬到荔枝园,攻克一个个核心技术难题。

“除了耐贮运,我们在早熟、特早熟这一块也着力攻关,并在储备荔枝隔年结果的技术。”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果树系教授王惠聪透露,靠人工调控实现计划性隔年结果,反而让荔枝的平均产量比年年结果的更高。

不光技术牛,广东还打破传统品种局限,一口气培育出“仙进奉”“井岗红糯”“仙桃荔”“巨美人”“北园绿”等耐贮运的明星新品种。“仙桃荔”成为全世界个头最大荔枝,经济效益凸现;“仙进奉”“井岗红糯”等在常温下能放7天以上,显著延长货架期,拓宽销售半径。目前,“仙进奉”全国推广面积约30万亩,价格比传统品种高一倍,成了果农眼里的“致富果”,消费者心头的“新宠”,是广东荔枝新名片。

除了“种得好”,“摘得巧”也是关键,今年采收季,一台纯国产的荔枝采摘机器人成了网红——这台由华南农业大学水果采摘机器人邹湘军团队研发的机器,最快10秒能摘一串荔枝,单机每天能采200公斤。更让人期待的是,振动式采摘机器人的初步样机已经研发出来。“机器一震,果子全掉进网里,一棵树单面采摘只要一两分钟。”邹湘军说。

摘下的荔枝需快速去除“田间热”,采后3小时内必须完成预冷处理,再配上专用保鲜包装等,才能把代谢和微生物活动“摁住”。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吴振先团队研发了“保鲜袋”:袋里加了纳米材料,装进荔枝后内壁不会凝水珠,还能改变袋内气体比例,使荔枝果实的代谢消耗更低。要知道,普通塑料袋里的水珠会让湿度升高,微生物一“作乱”,荔枝很快就坏了,这波纳米技术,直接给荔枝加了层“防护盾”。

这些贴心又硬核的技术,成了乡村振兴的“甜动力”。近年来,农村科技特派员等技术团队已全面进驻茂名高州、广州从化等荔枝主产区,手把手教果农种荔枝、保新鲜,还开发了专用保鲜袋、保湿箱、喷淋降温机等。每一步“隐形功夫”,都让广东荔枝的甜蜜走得更远,让果农日子更有奔头。

深加工订单爆火

生产万吨荔枝原汁不再难

随着保鲜、加工技术迭代升级,广东荔枝的“变身清单”越拉越长:速冻果肉、HPP乳酸菌发酵荔枝汁、荔枝冰淇淋、荔枝米酒、荔枝护肤品……这些花样翻新的深加工产品,让荔枝的产业附加值节节攀升。

“现在让我们加工荔枝果汁的订单火得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长余元善道出背后的原因:“主要是荔枝榨汁技术有了头部企业的带动示范,把整个产业都带活了。”

他透露,目前团队的工作重点是消耗库存的荔枝冻果和速冻果汁。到了10月,随着速冻果汁库存逐渐减少,会将7月份集中速冻的荔枝冻果慢慢解冻,生产新的果汁,形成原料库存的循环补充。

他表示,有了荔枝榨汁技术以及非热超高压加工技术的进步,获得高品质的原汁原料不再是难题。他以合作的益丰工厂举例说,每天产能可达200吨荔枝原汁,40天的产量基本能达到七八千吨;广东源丰食品有限公司40天能产出2000多吨荔枝原汁,这两家工厂最大生产量能达到一万吨原汁,规模化生产能力相当可观。

如今,现代化的低温制汁、冰淇淋等创新产线已陆续建成,让荔枝实现了规模化、批量化精深加工。这不仅有效缓解鲜销压力,还显著延长产业链条,成为企业增值利器、农民增收新引擎。

“新”对话

将围绕电磁场保鲜技术等内容展开攻关

科技赋能荔枝产业,未来还将在哪些方面着力?采访中,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农业农村科技处处长胡胜春也给出了清晰的“升级路线图”。

羊城晚报:对于荔枝产业的未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下一步有何设想?

胡胜春:省科技厅将实施“荔枝品质维持”研发专项,围绕育种、栽培、采摘、预冷、包装、加工等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努力培育优质耐贮荔枝新品种、突破电磁场保鲜技术、开发荔枝副产物加工产品,为“百千万工程”实施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助力广东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视频|记者 黎秋玲

图|受访者提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闺... 深夜十一点,手机屏幕亮起,闺蜜小雅发来一张照片:一杯浓稠的奶茶里,几颗枸杞孤零零地沉在杯底,像几个溺...
原创 她... 今天下午四点多钟,正坐在店里玩手机,突然听到店外有人喊:“没有人吗?”我抬头一看,是一个老婆子正在摊...
当流量枯竭,白酒出路何在?亚麟... 亚麟酒友会,中国茶酒文化深度社交生态平台。以「喝好酒·交挚友·创未来」为核心理念,构建严选高净值圈层...
外酥里嫩!椒盐玉米粒,金黄脆皮... 1. 准备材料主料:新鲜玉米粒辅料:鸡蛋一个、淀粉适量调料:辣椒面、孜然粉、椒盐粉、葱花2. 制作步...
长沙黄兴广场刮起“雪糕热” 怀... 华声在线8月20日讯(全媒体记者 邹伟瑜)8月19日晚,“相约三湘四水 畅游神韵雪峰”2025雪峰山...
腌鹅蛋的秘诀!外婆用了50年的... 清明回老家,看见外婆腌的鹅蛋个个冒油,蛋黄红得跟落日似的。我死缠烂打要来了她的祖传配方,原来让鹅蛋流...
文化做魂、香型立身、生态为翼—... 纯粮固态,春开窖散酒的底线,也是您的起点。浓墨清溪,酱彩芝魂,醉美不过春开窖!春开窖·中国香——浓清...
鲜嫩肉片邂逅脆爽榨菜!爆炒出锅... 材料准备瘦肉:切成薄片。榨菜:准备好适量的榨菜。调料:生抽、蚝油、淀粉、盐、黑胡椒粉。 辅料:香蒜...
鹅蛋的百变吃法!从早餐到宵夜全... 上周乡下二姨送来一筐鹅蛋,个个比拳头还大。正发愁怎么吃时,邻居李奶奶拄着拐杖来串门,看见鹅蛋眼睛都亮...
漕运美食串起古今南北东西 看“... 主讲人、图片提供/秦丰庆 文字整理/孙阳 山东临清,京杭大运河畔的千年古城,五百年前已是商贾云集的漕...
“重庆令人难以置信!” 库里夜... “重庆令人难以置信!” 库里夜游重庆盛赞美食和非遗 8月19日晚,NBA巨星、安德玛旗下库里品牌总...
Michter's推出... -Michter's延续其烘烤桶陈酿系列,推出2025年Michter's US*1烘烤桶陈酿酸麦芽...
原创 “... 家长的爱本不应分贵贱,然而有时一些有钱的家长可能为了炫耀或体现自身的才气,特意花天价给孩子报考特别贵...
原创 水... 导语:水煮带壳花生,只放盐就错了,教你一招,软糯入味,不发黑不发干,太香了! 新鲜花生上市啦!每年这...
不踩雷必收藏!披萨试一“夏” 8月的午后,上海气温升到37℃,暑假在家的邢徐然在刷视频时看到新·10寸手作薄底披萨的推送广告,她随...
铜仁:农产品精深加工“接二连三... 近年来,铜仁市立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促进产业融合发...
痛风专家黄川云:国医大师推荐3... 关节隐痛、身体沉重,精神状态也不好 降酸不要只靠喝药 从日常饮水入手既排酸又养肾 今天给大家带来3款...
原创 土... [下雨]民以食为天,吃饭对中国人来说,不只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文化,几千年来,米饭一直稳稳地站在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