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十四中,是被麦香唤醒的。
在十四中门口,焦凤珍“油酥烧饼”铺里的烤炉上,油花滋滋作响,芝麻盐在金黄的面坯上欢快跳跃,升腾的热气里,形状饱满的烧饼渐渐鼓起焦脆的外衣……
焦凤珍与油酥烧饼有着不解的缘分。
起初,她只是在家中制作烧饼供自己和家人食用。直至2017年,为了陪伴上初中的儿子读书,她从临漳来到峰峰。因生活上的变动,
焦凤珍
萌生出了靠烧饼创业的想法。她先是将自己制作的烧饼分给邻居品尝,虚心听取建议,不断改良配方。在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后,她鼓起勇气在十三中门口摆起小摊。几经辗转,最终在十四中附近租下了固定店面。
从陪读母亲到学生们口中的“烧饼阿姨”,这份手艺不仅记录着她的创业历程,更承载着街坊邻里的温情。“峰峰人特别友善,从不把我当外地人,能有今天全靠大家的支持。”焦凤珍动情地说道。
“现烤的,趁热吃!”焦凤珍边吆喝边将面团利落地铺开,撒上芝麻盐,刷满油酥。手腕轻转的瞬间,面皮泛起金色涟漪,指尖翻飞间揪剂制形,坯子如花般绽开。油煎时滋滋作响,香气四溢,待饼身鼓起琥珀斑纹后,将其放进烤炉,等待五分钟,一炉焦香酥脆的烧饼便炙热出炉。
轻轻一咬,“咔嚓”脆响在唇齿间炸开,内里却绵软蓬松得如同云朵。白糖馅的像含了蜜,五香馅沉淀着花椒的辛香,豆沙馅绵密清甜……这一脆一软的反差,让人舍不得囫囵咽下,只在口中反复流转,细细咂摸每一丝焦香与麦甜。
同时,焦凤珍深知传承离不开创新。面对街上日益增多的烧饼铺和不断流失的顾客,她开始思考如何推出新口味来吸引更多人。一次为儿子准备便当时,她偶然发现孩子喜欢在烧饼里夹各种小食,这个小小的举动让她灵光一闪。受此启发,她开始邀请老顾客、邻居和儿子的同学试吃不同搭配,逐渐摸索出“油酥烧饼夹小食”这一特色。
长条形和圆形的烧饼以五香、白糖、豆沙三味打底,加蛋、加辣条的“豪华版”最受学生追捧。
尽管产品不断推新,价格却始终亲民。
焦凤珍介绍说
:“烧饼一块钱一个,五块钱六个。就算夹满小食,最高也不过四块五毛钱。”这份朴实,成了她与顾客之间最温暖的默契。
傍晚时分,烧饼铺前人潮涌动。“要夹辣条夹蛋的!”“两个白糖的!”此起彼伏的声音中,焦凤珍的铲子翻飞如蝶。顾客们接过刚出炉的烧饼,热气透过袋子传递着温暖的触感。有人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顾不得芝麻粒沾上衣襟,任由酥脆的外皮在齿间发出清脆的声响,内里的绵软与馅料的香甜在口腔中交融,化作最朴实的幸福滋味。
当最后一炉烧饼飘香,那已经见底的两袋面粉——是日销近1000个的见证。待卷帘门拉下时,仍有不少人前来购买。店里的忠实顾客张同学分享道:“我从中学的时候就爱吃姨的烧饼,现在上大学了,一放假就回来买,实在是想念这个味道。”焦凤珍从未标榜“独特”,但这份日复一日的坚守,已让平凡的麦香在岁月烘焙下,化作学生们记忆里永不褪色的金黄。
这小小的烧饼,夹不了山珍海味,却裹住了八年时光的醇厚。焦凤珍的“油酥烧饼”铺没有花哨的装饰,仅秉着“多用心、多用料、多调味”的真情实感,带着手心温度的制作手法,成为了峰峰巷子里动人的烟火气。正如
焦凤珍
所说:“干一行爱一行,烧饼虽小,但得用心做。只要大家爱吃,我就一直做下去。”
■编辑:李向辉
■图片:周 兰 李向辉
■校对:刘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