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白楼”,通州人一定不陌生。
坐落在通州南大街的小楼饭店,被通州人亲切的称为“小白楼”,从营业至今,已经有125年的历史,满足了一代又一代通州人的味蕾。近段时间,短视频平台上,有消息称,小楼饭店冷清了不少,人气大不如从前?果然如此吗?
近日清晨,
北京青年报副中心新媒体
(微信号:fuzhongxin-xinmeiti)
来到这家老店,
和店员、食客们聊了聊。
清晨的“小白楼”:
“来晚了,您就吃不到什么特色早餐了”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通州的街巷,位于南大街12号的小楼饭店早已热闹起来,这里是通州人早餐的热门打卡地,一大早,食客们就陆陆续续前来,开启满是烟火气的一天。
小楼饭店位于通州南大街
12号,牛市口的东南角,坐东朝西。自一百多年前创建以来,从没有离开过这块宝地。饭店西面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回民聚集地“南大街”,北邻“回民胡同”,东面紧靠北京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的“通州清真寺”。
它和通州几代人朝夕相处,和睦为邻,成为通州百姓最信赖的商家之一。
本报探访时,正值早上8点多,食客不少,大多是附近的老街坊,也有路过的上班族,和一些背着健身包来补充体能、骑着共享单车来打包的食客。“早晨锻炼完, 顺便来这里买点早餐,给家里人带回去点。”一位食客说。
本报留意到,门口的停车场里,停着不少非京籍车牌,闻名而至前来尝鲜。大家围坐餐桌,享受着地道的美食。
据店员介绍,牛肉包子是店内的招牌之一。刚出笼的包子热气腾腾,外皮松软,肉馅鲜嫩多汁,咬上一口,浓郁的肉香瞬间在口中散开,令人回味无穷。肉馅饼同样备受青睐,薄皮大馅,火候恰到好处,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满满的诚意。
面茶也是不容错过的美味,“
上学时,家里人时常带我来这吃早餐,他家的面茶是我的最爱,每次吃完都会喝得一干二净。”
细腻顺滑的糜子面粥,浇上一层厚厚的芝麻酱,再撒上芝麻盐,搅拌均匀后,入口绵密,香气四溢。丸子汤则是清爽可口,鲜嫩的丸子搭配鲜美的汤汁,让人喝上一碗就浑身舒畅。
对于网上说的“人气大不如从前”,店员只回应了一句:“反正和以前一样,您来晚了,特色的早点就卖完了。”
八点半左右,店内的八宝粥、豆腐脑等不少美食已经售罄。“每天都特意早点过来,来晚了,好多吃的就都没有了。我从小就吃小楼饭店的早餐,这么多年已经成为习惯了。” 一位老食客说道。
百年老字号
通州的美食名片
据公开资料显示,小楼饭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原字号为“义和轩” ,由李氏兄弟接手创办经营。开业之初,店面不大,仅售卖简单的炒菜、水饺、馅饼、豆粥等饭菜。凭借祖传手艺和薄利多销的理念,小楼饭店很快在当地打出了名声。由于生意日益兴隆,不仅扩充了店面,还雇佣了伙计。为解决店员休息问题,在店堂上加盖了一间小楼,“小楼”的名字由此而来,而“义和轩”的牌匾虽在,却渐渐被人们淡忘。
后来,李氏兄弟收购相邻的“庆筵楼”,建成木制两层小楼,营业面积进一步扩大,“小楼饭店”也声名鹊起,成为远近闻名的清真饭店。
1956年,小楼饭店在公私合营后改由国企经营。数年后,政府投资改建木制二层小楼,营业面积增加到1700多平米,饭店改名为“回民小楼饭馆”。1984年,通县人民政府斥巨资在原址新建了2630平米的现代化三层营业大楼,名称正式改为“小楼饭店”。
新落成的饭店不仅添置现代化设备,还增设早餐快餐厅、大中小餐厅、婚宴大厅,餐厅装饰处处彰显穆斯林风格。2014年,小楼饭店被认定为“北京老字号”,并授予牌匾,这无疑是对其百年传承和卓越品质的高度认可。
早年间,通州的小楼烧鲶鱼、大顺斋糖火烧、万通酱豆腐被誉为“通州三宝”,其中小楼烧鲶鱼更是小楼饭店的招牌菜,也是京城清真菜品中的名菜。这道菜的制作工艺独特,,成品色泽金黄,外焦里嫩,味道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
2008年6月,“小楼烧鲶鱼”被通州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7年7月,又被“北京烹饪协会”评为“中国京菜名菜”。历经百年风雨,小楼饭店始终坚守品质,不断创新,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清真美食风味,还根据时代发展和顾客需求,开发出更多符合大众口味的菜品。
如今,小楼饭店不仅是通州的一张美食名片,更是承载着当地历史文化和百姓情感的重要符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品尝美食,感受这份独特的百年韵味,也希望它能凭借实力,一直“出圈”。
北京青年报副中心新媒体综合整理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