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彩色面团制作福袋,首先取出适量面团……”8月29日,在未央区谭家街道紫薇希望城社区,41岁的花馍手艺传承人李萍正耐心地指导着20余组亲子家庭制作花馍。大人和孩子们跟着她的讲解,小心翼翼地揉捏着手中的彩色面团,沉浸在这一传统手艺创作的乐趣中。
75岁的萧宁和76岁的辛引霞是学员中格外认真的一对“老同桌”。因为共同爱好烹饪而成为好友的她们,听说社区有花馍教学活动,早早便报了名。课堂上,两位银发学员一丝不苟地跟着李萍的指导,将手中的面团精心塑造成福袋、寿桃和金元宝的造型。“活到老学到老嘛!”萧宁笑着说,“这手艺可不能失传。”
看着活动现场热烈温馨的场面,李萍眼中满是欣慰。这样的社区教学活动,她已经坚持了三年多,走遍西安百余个社区。对她而言,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温暖的相遇,更是传承的契机。
李萍与花馍的缘分,始于渭南市合阳县的童年时光。“记忆中,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家里都会做花馍。七八岁时,我就跟着母亲学习,每次都期待着自己做的花馍冒着热气出锅的那一刻,心里特别有成就感。”花馍不仅点缀了她人生的每个重要时刻,更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仪式感。
六年前,为了陪伴在西安读书的孩子,李萍辞去老家的工作来到西安。在思考人生新方向时,她自然而然想起了最熟悉的花馍手艺。做花馍的手艺她一直没丢。有了孩子后,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她就把各种蔬菜榨成汁和进面里,做成花样馒头,还不断上网学习新技术。
怀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热情,李萍在未央区北二环永华路附近开了一家花馍店。她坚持使用菠菜、南瓜、墨鱼汁、仙人掌果等天然食材着色,确保每个花馍都健康可口。店员李西玲和贾忙凤告诉记者:“萍萍手艺好、爱钻研,很多复杂手艺都是她教的。她总是说,‘传统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李萍的坚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门传统手艺。1992年出生的于丹丹就是其中之一。2022年,她在社交平台看到李萍的花馍制作视频后,被深深吸引,开始跟随学习。如今,于丹丹已在咸阳开设了自己的花馍工作室。“现在很多人过生日或结婚时,会选择定制花馍蛋糕替代传统蛋糕,这是独属于我们的中式浪漫。”于丹丹说。
六年来,已有500多位学员跟随李萍学习花馍手艺。为了更好地传承,李萍将自己掌握的手艺通过文字和视频记录下来。“很多手艺靠口口相传容易变形,且无法回看和复习。数字化保存能让更多人系统地学习。”她说。
8月29日,恰逢农历七夕节,李萍的花馍店格外忙碌。她的“国风”玫瑰馒头花束备受青睐。“咱陕西人表达爱意很实在:不用易谢的玫瑰,偏要把心意揉进面里,蒸出满屋麦香。”李萍一边熟练地捏着玫瑰花瓣,一边解释道,“每个玫瑰馒头,花瓣要捏得层层叠叠,就像日子里的点点滴滴;花心包裹红枣馅,寓意‘心连心,甜到根’。”
如今,李萍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花馍手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在社区开展活动的时候,居民的反响很好,很多社区多次邀请我们。大家热情高,我教学的动力也更足。”她说,希望尽己所能,将这份“中式浪漫”带给更多人,让传统手艺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姚瑞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