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啤”化,边界在哪里?
创始人
2025-09-03 16:43:25
0

古越龙山精酿黄啤首月线下订单突破1000万元、狂揽2.5万箱订购大单;塔牌“生原酒”以“冰爽鲜活”重构黄酒消费场景;会稽山“1743 原浆鲜黄酒”借“锁鲜技术”成为年轻群体新宠。

鉴湖边上的三家绍兴黄酒巨头,不约而同的从啤酒身上寻找“灵感”。

黄酒行业这场围绕“啤”化的探索,既收获了市场的热烈反馈,也引发了“是否背叛传统”的争议。

客观来说,黄酒处在“规模萎缩、场景固化、用户老龄化”的现实困境中,这场“跨界学习”的本质逐渐清晰:它不是对黄酒文化与工艺的背离,而是以啤酒的“市场思维、技术逻辑、场景能力”为工具,激活黄酒传统内核的创新尝试。正如酒通社与《中国酒业》杂志此前在微信公众号上所言:“学习其它门派,莫要丢了本门功夫”——黄酒“啤”化的核心,恰恰是“丢了形式的刻板,守了内核的根本”是传统酒种在现代市场中的必然突围。

黄酒向啤酒学习,学什么?

要理解黄酒“啤”化的合理性,首先需直面一个残酷现实作为中国“国粹”级酒种、世界三大古酒之一,黄酒正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发展困局。而啤酒作为市场规模超1700亿元的成熟品类,其对市场需求的响应能力、对消费场景的覆盖能力、对供应链的优化能力,正是黄酒破局的“他山之石”。

2024 年中国黄酒行业销售额约200亿元,不足啤酒行业1700亿元的八分之一;造成这一差距的核心原因,在于黄酒长期困于“区域化、小众化”标签:全国范围内,黄酒消费集中在华东地区,而啤酒早已实现“全国性渗透”,从一线城市到县域市场,这种“地域局限”,本质是黄酒对“非传统消费市场”的响应不足,而啤酒恰恰擅长用 “普适性产品” 打破地域边界。

当前黄酒核心消费群体集中在45-65岁,占比超 60%;35-45岁消费者占比约25%;35岁以下消费者占比仅12%,且多为“被动消费”。反观啤酒,35 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超50%,且主动消费意愿强——年轻人在露营、烧烤、电竞、独酌等场景中,会主动选择啤酒作为“氛围饮品”。

这种“年龄断层”的根源,在于黄酒的“传统形象”与年轻人的“饮酒需求”脱节:年轻人追求“低度(酒精度 5%-8%)、微醺、清爽、无负担”,而传统黄酒多为高度(12%-16%)、醇厚、陈香,且常与“长辈饮酒、节庆送礼 绑定,缺乏“年轻化社交属性”。啤酒对“年轻需求”的精准捕捉,正是黄酒需要借鉴的核心能力。

但是,黄酒向啤酒学习,并非“模仿产品形态”,而是借鉴其“成功方法论”——这些方法论恰恰是黄酒缺失的“现代市场能力”。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对需求的敏锐响应。从“产品导向”到“用户导向”啤酒行业的核心优势,当年轻人追求 “健康低醇”,啤酒企业迅速推出酒精度3%-5%的“轻啤”;当女性消费者偏好“果味口感”,果味啤酒快速占领市场;当“新鲜体验”成为趋势,原浆鲜啤、冷萃啤酒等新品层出不穷。这种“快速迭代、精准适配”的能力,正是黄酒长期缺乏的。

对场景的精准覆盖。从“产品定义场景”到“场景定义产品”。啤酒行业的“场景思维”极为成熟:针对“夜宵场景”推出大瓶装啤酒,针对“独酌场景”推出小罐装,针对“露营场景”推出便携铝瓶,针对“冬季场景”推出暖啤。这种“场景细分+产品适配”的逻辑,让啤酒在任何节点都能找到“消费理由”。而黄酒长期以 “通用型产品” 应对所有场景,缺乏场景专属产品,自然难以渗透高频日常场景。

黄酒向啤酒学习,边界在哪里?

需要注意的是,在黄酒“啤”化的探索中,要时刻以啤酒的“方法论”为工具,但始终以黄酒的“文化内核、工艺精髓”为根本。所有“借鉴”都是为了让黄酒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而非“变成啤酒”。

因此,尽管黄酒“啤”化是创新突围,但行业仍需警惕过度模仿导致的品类认知模糊。若一味追求“啤酒的形态”,而丢失“黄酒的本质”,最终可能既失去传统用户,又无法留住年轻用户。因此,黄酒“啤”化必须守住三大边界,确保“创新不丢根”。

首先是工艺边界,核心原料与酿造逻辑不能丢。黄酒与啤酒的本质区别,在于原料与酿造工艺:黄酒以糯米为原料,用酒曲发酵,发酵周期长,酒体富含氨基酸、酯类物质,口感鲜醇;啤酒以麦芽为原料,用啤酒花发酵,发酵周期短,酒体以麦香、苦感为核心。黄酒“啤”化可以借鉴啤酒的“后处理工艺(如冷萃、锁鲜),但不能改变核心原料与酿造逻辑。

其次是文化边界,中式内核不能被西式表达覆盖。黄酒的文化价值,在于其作为“中式饮酒文化”的载体——它代表了“中庸、醇厚、含蓄”的东方哲学,与啤酒“直接、清爽、奔放”的西式文化不同。黄酒“啤”化可以用“西式表达”,但不能丢失中式内核。文化边界的坚守,需要企业在“创新”中始终传递 黄酒的文化内涵”—— 通过包装、宣传、场景设计,让年轻人在接受“现代表达”的同时,理解“中式饮酒文化”的独特价值。

最后是用户边界,不能放弃传统核心用户。黄酒的“传统核心用户”是行业的 “基本盘”,他们对黄酒的“醇厚、陈香”有明确需求,也是黄酒文化的“传承者”。黄酒“啤”化的目标是 “拓展年轻用户”,而非“替代传统用户”。古越龙山的做法值得借鉴:其在推出精酿黄啤的同时,继续升级传统产品,并通过“黄酒文化节”“古法酿造体验”等活动,维护传统用户的忠诚度,这种“双轨并行”的策略,确保了“创新不丢本”。

守核求变,方能让黄酒“活在当下”。黄酒“啤”化的争议,本质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有人担心“创新会丢了传统”,有人认为“固守会走向消亡”。但从行业实践来看,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守核求变”的平衡:守“黄酒的工艺精髓与文化内核”,变“黄酒的产品形态与消费场景”。

古越龙山用“米麦双香”让年轻人认识黄酒,塔牌用“鲜活体验”让传统黄酒“活”起来,会稽山用“锁鲜技术”试图让黄酒走得更远,这些探索证明,黄酒向啤酒学习,不是背叛传统,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当黄酒既能在节庆宴席上承载“中式礼仪”,又能在露营地陪伴年轻人 “微醺聊天”;既能让长辈品尝到“熟悉的陈香”,又能让年轻人感受到“新鲜的清爽”,这样的黄酒,才能真正突破困局,成为“既古老又年轻”的中国酒种。(许益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从曲靖会泽走出的烹饪大师 ——... 在中餐烹饪领域,有这样一位从云南小城走出的匠人,他凭借二十余年对烹饪技艺的执着追求,从一名普通学徒成...
原创 这... 做菜就得换着花样来搭配,有时一个不经意的搭配组合或许就是一个美味好菜。就比如今天这个做法,三种食材搭...
月饼大省花式上新!河南发布“十... 咸香浓郁的烧鸡月饼、清甜软糯的芝士青柠米糕、养生感拉满的五黑桑葚毛尖茶月饼……中秋节将至,月饼大省开...
当前环境做酒水生意行吗 在当前经济环境和消费趋势下,酒水行业依然存在显著机会,但需要结合最新市场动态调整经营策略。以下从政策...
重庆豌杂小面,劲道爽滑超好吃! 重庆豌杂小面是一道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小吃,以其浓郁的香味和丰富的口感深受人们喜爱。制作豌杂小面的第一...
“药王宴”香飘餐桌,西畴金线莲...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云雾缭绕的山林间,生长着被誉为“药王”“鸟人参”的稀世山珍——金线莲。如今...
四料修道院啤酒(Quadrup... 四料修道院啤酒品鉴 四料修道院啤酒(Quadrupel)是比利时修道院啤酒中风格最浓郁、复杂度最高的...
金佛山方竹笋“上新” 年轻人直... 中新网重庆新闻9月2日电(记者钟旖)第五届珮姐金佛山方竹笋美食文化节近日在金佛山景区举行。 活动现场...
“称霸”湘菜馆80年的招牌菜,... 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鱼头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若问当下湘菜馆的招...
汪孟恭同款桂圆红枣蛋:暖心滋补... 桂圆红枣蛋详细做法 一、食材用料(2 人份) 鸡蛋:2 个,优选新鲜土鸡蛋,蛋壳洁净无裂痕,蛋黄...
名酒下沉、年轻人口味变迁,牛栏... 半年净利暴跌59%,谁“偷”走了牛栏山的利润? 餐饮渠道萎缩、名酒下沉挤压、年轻消费偏好变迁,曾凭...
家常味道:妈妈最拿手的西红柿炒... 在众多家常菜里,西红柿炒鸡蛋堪称经典,它酸甜开胃,营养丰富,是很多人餐桌上的常客。而妈妈做的西红柿炒...
黄酒“啤”化,边界在哪里? 古越龙山精酿黄啤首月线下订单突破1000万元、狂揽2.5万箱订购大单;塔牌“生原酒”以“冰爽鲜活”重...
【恩台酒文化】特香型白酒为何独... 提到特香型白酒,很多人首先想到江西名酒"四特"。但特香型绝非某个品牌的专属,而是一个独特的白酒分类。...
湖南辣卤牛蛙:家常做法,地道湖... 湖南辣卤牛蛙是一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家常菜,以其鲜香麻辣、口感丰富而受到许多人的喜爱。这道菜选用新鲜...
重庆蒜蓉蚝蛋烧:咸鲜适中,诱人... 重庆蒜蓉蚝蛋烧是一道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常菜,其做法简单,风味浓郁,深受人们喜爱。这道菜将新鲜的蚝肉与鸡...
剩米饭大变身:五分钟做出香喷喷... 家里有剩米饭不知如何处理?别愁,只需五分钟,就能用剩米饭做出一份令人垂涎的酱油蛋炒饭,开启一场简单又...
江小白惜败“讨好年轻人”,白酒... 郭广昌现身,舍得红火,这是舍得的铁律。 自2023年白酒进入深度调整,舍得从天堂跌到地狱后,郭广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