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龙山精酿黄啤首月线下订单突破1000万元、狂揽2.5万箱订购大单;塔牌“生原酒”以“冰爽鲜活”重构黄酒消费场景;会稽山“1743 原浆鲜黄酒”借“锁鲜技术”成为年轻群体新宠。
鉴湖边上的三家绍兴黄酒巨头,不约而同的从啤酒身上寻找“灵感”。
黄酒行业这场围绕“啤”化的探索,既收获了市场的热烈反馈,也引发了“是否背叛传统”的争议。
客观来说,黄酒处在“规模萎缩、场景固化、用户老龄化”的现实困境中,这场“跨界学习”的本质逐渐清晰:它不是对黄酒文化与工艺的背离,而是以啤酒的“市场思维、技术逻辑、场景能力”为工具,激活黄酒传统内核的创新尝试。正如酒通社与《中国酒业》杂志此前在微信公众号上所言:“学习其它门派,莫要丢了本门功夫”——黄酒“啤”化的核心,恰恰是“丢了形式的刻板,守了内核的根本”是传统酒种在现代市场中的必然突围。
要理解黄酒“啤”化的合理性,首先需直面一个残酷现实作为中国“国粹”级酒种、世界三大古酒之一,黄酒正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发展困局。而啤酒作为市场规模超1700亿元的成熟品类,其对市场需求的响应能力、对消费场景的覆盖能力、对供应链的优化能力,正是黄酒破局的“他山之石”。
2024 年中国黄酒行业销售额约200亿元,不足啤酒行业1700亿元的八分之一;造成这一差距的核心原因,在于黄酒长期困于“区域化、小众化”标签:全国范围内,黄酒消费集中在华东地区,而啤酒早已实现“全国性渗透”,从一线城市到县域市场,这种“地域局限”,本质是黄酒对“非传统消费市场”的响应不足,而啤酒恰恰擅长用 “普适性产品” 打破地域边界。
当前黄酒核心消费群体集中在45-65岁,占比超 60%;35-45岁消费者占比约25%;35岁以下消费者占比仅12%,且多为“被动消费”。反观啤酒,35 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超50%,且主动消费意愿强——年轻人在露营、烧烤、电竞、独酌等场景中,会主动选择啤酒作为“氛围饮品”。
这种“年龄断层”的根源,在于黄酒的“传统形象”与年轻人的“饮酒需求”脱节:年轻人追求“低度(酒精度 5%-8%)、微醺、清爽、无负担”,而传统黄酒多为高度(12%-16%)、醇厚、陈香,且常与“长辈饮酒、节庆送礼 绑定,缺乏“年轻化社交属性”。啤酒对“年轻需求”的精准捕捉,正是黄酒需要借鉴的核心能力。
但是,黄酒向啤酒学习,并非“模仿产品形态”,而是借鉴其“成功方法论”——这些方法论恰恰是黄酒缺失的“现代市场能力”。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对需求的敏锐响应。从“产品导向”到“用户导向”啤酒行业的核心优势,当年轻人追求 “健康低醇”,啤酒企业迅速推出酒精度3%-5%的“轻啤”;当女性消费者偏好“果味口感”,果味啤酒快速占领市场;当“新鲜体验”成为趋势,原浆鲜啤、冷萃啤酒等新品层出不穷。这种“快速迭代、精准适配”的能力,正是黄酒长期缺乏的。
对场景的精准覆盖。从“产品定义场景”到“场景定义产品”。啤酒行业的“场景思维”极为成熟:针对“夜宵场景”推出大瓶装啤酒,针对“独酌场景”推出小罐装,针对“露营场景”推出便携铝瓶,针对“冬季场景”推出暖啤。这种“场景细分+产品适配”的逻辑,让啤酒在任何节点都能找到“消费理由”。而黄酒长期以 “通用型产品” 应对所有场景,缺乏场景专属产品,自然难以渗透高频日常场景。
需要注意的是,在黄酒“啤”化的探索中,要时刻以啤酒的“方法论”为工具,但始终以黄酒的“文化内核、工艺精髓”为根本。所有“借鉴”都是为了让黄酒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而非“变成啤酒”。
因此,尽管黄酒“啤”化是创新突围,但行业仍需警惕过度模仿导致的品类认知模糊。若一味追求“啤酒的形态”,而丢失“黄酒的本质”,最终可能既失去传统用户,又无法留住年轻用户。因此,黄酒“啤”化必须守住三大边界,确保“创新不丢根”。
首先是工艺边界,核心原料与酿造逻辑不能丢。黄酒与啤酒的本质区别,在于原料与酿造工艺:黄酒以糯米为原料,用酒曲发酵,发酵周期长,酒体富含氨基酸、酯类物质,口感鲜醇;啤酒以麦芽为原料,用啤酒花发酵,发酵周期短,酒体以麦香、苦感为核心。黄酒“啤”化可以借鉴啤酒的“后处理工艺(如冷萃、锁鲜),但不能改变核心原料与酿造逻辑。
其次是文化边界,中式内核不能被西式表达覆盖。黄酒的文化价值,在于其作为“中式饮酒文化”的载体——它代表了“中庸、醇厚、含蓄”的东方哲学,与啤酒“直接、清爽、奔放”的西式文化不同。黄酒“啤”化可以用“西式表达”,但不能丢失中式内核。文化边界的坚守,需要企业在“创新”中始终传递 黄酒的文化内涵”—— 通过包装、宣传、场景设计,让年轻人在接受“现代表达”的同时,理解“中式饮酒文化”的独特价值。
最后是用户边界,不能放弃传统核心用户。黄酒的“传统核心用户”是行业的 “基本盘”,他们对黄酒的“醇厚、陈香”有明确需求,也是黄酒文化的“传承者”。黄酒“啤”化的目标是 “拓展年轻用户”,而非“替代传统用户”。古越龙山的做法值得借鉴:其在推出精酿黄啤的同时,继续升级传统产品,并通过“黄酒文化节”“古法酿造体验”等活动,维护传统用户的忠诚度,这种“双轨并行”的策略,确保了“创新不丢本”。
守核求变,方能让黄酒“活在当下”。黄酒“啤”化的争议,本质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有人担心“创新会丢了传统”,有人认为“固守会走向消亡”。但从行业实践来看,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守核求变”的平衡:守“黄酒的工艺精髓与文化内核”,变“黄酒的产品形态与消费场景”。
古越龙山用“米麦双香”让年轻人认识黄酒,塔牌用“鲜活体验”让传统黄酒“活”起来,会稽山用“锁鲜技术”试图让黄酒走得更远,这些探索证明,黄酒向啤酒学习,不是背叛传统,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当黄酒既能在节庆宴席上承载“中式礼仪”,又能在露营地陪伴年轻人 “微醺聊天”;既能让长辈品尝到“熟悉的陈香”,又能让年轻人感受到“新鲜的清爽”,这样的黄酒,才能真正突破困局,成为“既古老又年轻”的中国酒种。(许益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