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餐烹饪领域,有这样一位从云南小城走出的匠人,他凭借二十余年对烹饪技艺的执着追求,从一名普通学徒成长为业界认可的首席中餐烹饪大师,他就是杨太云。出生于曲靖会泽,这片充满烟火气息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他爽朗质朴的性格,更在他心中埋下了对美食的热爱种子,而这份热爱,最终成为他深耕烹饪行业的不竭动力。
2007 年,17 岁的杨太云怀揣着对烹饪的好奇与向往,开启了自己的职业之路。这一年,他来到昆明德哥饭庄,成为一名学徒。初入行业的他,深知自己毫无基础,便以最谦逊的态度学习每一个细节 —— 从清洗食材的标准步骤,到熟悉厨房各类工具的使用,再到默默观察师傅们颠勺、调味的手法,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己的机会。后厨的高温与忙碌,没有击退他的热情,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在烹饪领域做出成绩的决心。
经过一年的学徒生涯积累,2008 年,杨太云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他进入云鹤人家担任切配一职。切配是烹饪的基础环节,刀工的好坏直接影响菜品的口感与颜值。为了练出一手好刀工,他每天提前到岗,反复练习切丝、切片、切丁,手上的水泡磨成了茧,却从未停下脚步。正是这份扎实的刀工基础,为他后续在烹饪道路上的进阶埋下了重要伏笔。
2009 年,杨太云迎来了职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 他进入东川丽晶五星级酒店担任荷头。五星级酒店的后厨标准更为严苛,对菜品的品质、卫生、创新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在这里,他不仅接触到了更系统、更专业的烹饪理念,还学会了如何与不同岗位的同事高效配合,确保每一道菜品从准备到上桌都精益求精。这段经历,让他的烹饪视野得到了极大拓展,也让他对 “厨师” 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不仅要会做菜,更要懂菜品背后的文化与食客的需求。
随着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杨太云在行业内的口碑逐渐积累。2011 年,他受邀加入宣威杀猪饭团队,担任副厨师长。宣威杀猪饭是云南当地极具特色的美食 IP,以食材新鲜、风味浓郁著称。在担任副厨师长期间,他一方面深入研究宣威本地食材的特性,将传统杀猪饭的做法进行优化,提升菜品的口感与颜值;另一方面,他积极协助厨师长管理后厨团队,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确保每一道杀猪饭菜品都能保持稳定的品质。这段管理与技术并重的经历,让他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进一步锻炼。
2013 年,凭借在宣威杀猪饭的出色表现,杨太云正式升任宣威土菜厨师长。成为厨师长后,他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不仅要负责菜品的研发与创新,还要统筹后厨的日常运营、食材采购、成本控制等工作。为了让宣威土菜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他多次走访宣威各地,挖掘民间传统菜谱,结合现代食客的口味偏好,对传统土菜进行改良升级。例如,他在保留宣威小炒肉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加入了本地特有的香料,让菜品的香气更浓郁、口感更丰富,一经推出便受到食客的广泛好评。
多年的深耕与创新,终于让杨太云在行业内收获了重要认可。2018 年,他凭借精湛的烹饪技艺、丰富的菜品研发经验以及对中餐文化的深刻理解,成功荣获 “中华十大全能金厨奖”。这一奖项不仅是对他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激励着他在烹饪道路上继续前行。获奖后,他并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反而更加注重对烹饪技艺的钻研与提升,不断探索中餐烹饪的新可能。
时间来到 2025 年,这一年成为杨太云烹饪生涯中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年。7 月,他主动报考中式烹调师高三级证书,以 “终身学习” 的态度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资质。在备考过程中,他重新梳理了自己二十余年的烹饪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进一步夯实了自己的专业基础。仅仅一个月后,在 8 月举行的行业评选中,他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对中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成功荣获 “首席中餐烹饪大师” 称号;同年,他又斩获 “中国烹饪大师” 殊荣。一年之内连获两项重量级荣誉,这在中餐烹饪领域并不多见,而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他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
从昆明德哥饭庄的学徒,到东川丽晶酒店的荷头,再到如今的首席中餐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大师,杨太云用二十余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从 “逐味” 到 “造味” 的奋斗故事。他始终坚信,烹饪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表达。未来,他表示将继续深耕中餐烹饪领域,一方面致力于培养更多年轻的烹饪人才,将自己的经验与技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他计划进一步挖掘云南本地的特色食材与传统菜谱,让更多人通过美食了解云南文化,让云南中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杨太云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厨师的成长史,更是无数中餐从业者坚守与热爱的缩影。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只要心怀热爱、脚踏实地,从基层一步步积累,终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绽放光芒,成为行业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