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凉果新式包装。
工人在分拣凉果原料。
寻味新兴,什么最有滋有味?
正宗的山水风味当然不会辜负期待,各色凉果同样让人惊喜。凉果之“凉”,指向工艺和口感而非物理温度,是让人开胃消食的“清凉解腻”风味。咬开一颗,果香在舌尖化开,仿佛能尝出新兴的禅韵和清爽。
青梅、黄皮、橄榄、生姜……这些带着山野气息的果实,要历经腌渍时的耐心等待、晾晒时的日光拥抱、清洗时的清水浸润,再裹上精心调配的风味,才算完成一场美妙的“变身”。
自19世纪60年代起,这份手艺便在小城生根,并在1964年实现规模化生产。此后六十载光阴里,16万亩凉果原料地在山林间铺展,总产量近26万吨,让新兴稳稳拿下“中国果品加工之乡”的名号,新兴话梅更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收入囊中。
一缕凉果香飘荡了百余年,香出了湾区,销到了世界。当老手艺遇上新时代,这口百年滋味有了新演绎——新加工机器在车间嗡鸣,年轻从业者带着奇思妙想入局,在短视频浪潮中创造更多商机。
南方日报记者 崔洪铭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从小零嘴到大产业
来到新兴县,走进东成和太平二镇,仿佛进入凉果“梦工厂”:酸、咸、甘、甜、辣等不同风味交织,话梅、橄榄、姜片等300多个品种涵盖凉果、糕片、蜜饯等类别,丰富得让人惊叹。
其中话梅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当地现种植青梅34821亩、年产量达68699吨,据新兴县凉果行业商会数据,全球销售的话梅产品中约80%产自这里。也就是说,全球每卖出10颗话梅,就有8颗来自新兴。
如今,新兴县聚集了50多家凉果生产和加工企业,其中40家加入了凉果行业商会,这些企业每年加工农产品约60万吨,创造出30多亿元的产值,带动上下游产业就业5万多人。
轻扭盒盖,取一颗肉厚话梅,酸甜生津的口感里,藏着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既守着古法腌渍的精髓,又引入自动化等现代工艺,让产量与品质并肩前行。
如今,这颗小果子早已跳出“零嘴”范畴:从家庭作坊到规模化加工厂,从超市货架到电商直播间,这颗小果子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至马来西亚、泰国、新西兰等海外国家,成为传播新兴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带动当地水果种植、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
老技艺遇到新潮流
当健康与个性成为当代人的消费关键词,新兴凉果的升级悄然发生。产品线先迈出了创新的步子:不再局限于传统话梅与蜜饯,青梅丹、话梅饼、青梅酒、竹盐黄皮、杨桃干等新品接连亮相,既留住了老味道,又贴合了新需求。
食品安全是这场升级的“生命线”。新兴县凉果行业商会常邀市场监管部门专家开展培训,从原料筛选到车间卫生,每一个环节都细抠标准。如今,100%的市场抽检合格率,成了新兴凉果硬核的品质承诺。
就连包装也换上了“新衣裳”。在传统包装的基础上,新兴凉果增加了地理标志标识,针对不同销售渠道和消费群体,采用多种色彩和样式的包装,让一颗凉果也成了“可带走的小城记忆”。
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甜心屋的生产线,便是“老艺新技”的缩影——既有传统制作流程的精髓,也有全自动温控与湿控、全自动生产线等高技术设备的加持。为适配“即食便捷”需求,推出无核设计;为契合健康趋势,转向低糖轻调味,减少添加剂,凸显原果风味。
更有年轻人带着新思维回归,打破单一的传统线下批发模式,开创电商渠道,尝试短视频宣传和直播路线。例如“90后”洁怡,既拍摄视频段子,又时常分享“凉果品鉴指南”,还会给下单客户随机附赠福利。另外,她自己设计展销工作室与创意礼盒,精准抓住年轻人对情绪价值与美学的追求,在运营上玩出了新花样。
凉果产业园的梦想照入现实
暮冬早春的新兴,山坳间梅花如雪,待花谢结果,青涩青梅便开启新一年的风味旅程。今年金秋,随着一个面积达500多亩的生产加工园区落地,新兴凉果产业发展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新兴县凉果行业商会会长邓裕新介绍,这座园区不只扩产能,更重资源整合,计划统一规划原料仓储区、生产加工区、成品检验区、物流配送区,多家企业可共享仓储空间、物流渠道与检测设备,降低单个企业的采购、运营、物流等成本。
新兴县凉果行业商会的谋划不止于此,还将组织企业外出考察引进先进技术,借地方农展会、文旅节讲好凉果故事,让新兴味道被更多人看见。
从19世纪60年代的小作坊,到如今出圈出海的产业集群,新兴凉果走过了百余年。这颗小果子,见过老手艺人的坚守,也迎接年轻人的创新,守着山水本味,向世界生长。在经典与潮流的碰撞里,它正酝酿着新的滋味,也等待着更多人来尝一尝——这藏在一颗果子里的,小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声音
“90后”凉果行业从业者洁怡:
用“新设计+短视频”包装百年风味
我是洁怡,1994年出生在新兴一个做了40年凉果的家庭。两三岁起就在凉果晾晒场、包装车间打转,是我最鲜活的童年记忆。
大学毕业后,我做了四年多的美术老师,我很热爱这份工作,但因工作环境变化,加之对家乡产业的新认识,我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品牌化运营凉果,借短视频流量实现“线下+线上”同步转型。
调研时我发现,市面凉果客户仍以中老年为主,包装风格传统且同质化,即便自带礼品属性,也因缺乏好包装难被关注。于是我尝试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精准面向年轻市场。
我着手装修工作室,设计更精致的罐装、袋装和礼盒;拍摄短视频展示凉果工艺与创业日常,拉着我的父亲“七叔”分享见解心得;结合潮流IP强化用户连接,用心运营朋友圈并转化线下客户。这些不只是卖货,更是提供有温度的服务和趣味体验。
如今我更体会到这一行的意义。我们与农户合作,将鲜果制成可口蜜饯,既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也让更多人尝到这份风味。凉果于我已不只是零食,更是需传承的地方文化。
我期待新兴凉果产业能整体强化品牌意识、营销思维和设计能力,既提供性价比产品,又持续提升整体形象。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返乡接班,用新时代方式激活百年风味——我相信会有更多朋友认识并喜欢我们新兴的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