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糖、别吃零食,不然牙齿要烂掉!几乎每个家长都会这样叮嘱孩子,就连很多成年人也默认:只要把糖果、薯片这类甜口零食戒掉,蛀牙就不会找上门。但每次体检,还是有不少人疑惑,我明明没怎么吃糖,怎么又查出蛀牙了?
其实,不吃糖、不吃零食 = 不长蛀牙是最常见的口腔健康误区。蛀牙的形成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就像一场需要食材、工具、时间配合的破坏行动,糖和零食只是其中一种食材,少了它,只要其他条件凑齐,牙齿照样会受伤。
蛀牙在医学上叫龋齿,它的形成需要 4 个小伙伴共同发力,少一个都不行:
细菌:口腔里的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会抱团形成一层看不见的牙菌斑,就像牙齿表面的细菌小窝,刷牙不彻底就会一直黏在上面;
能量来源:细菌要干活(产酸),得有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不只是糖果里的蔗糖,咱们每天吃的米饭、馒头、面包里的淀粉,苹果、葡萄里的果糖,甚至红薯、土豆里的碳水,都会被细菌分解成糖;
脆弱的牙齿:如果牙齿本身牙釉质不结实(比如小时候缺钙),或者牙齿长得歪歪扭扭(牙缝大、不齐),食物残渣容易藏进去,就像给细菌留了后门;
足够的时间:细菌产酸后,不是立刻就能把牙齿蛀穿的,需要持续攻击 12-24 小时,才能慢慢腐蚀牙釉质,形成肉眼能看到的小洞。
简单来说,不是吃糖就长蛀牙,而是食物残渣没清理干净,被细菌分解产酸,长期泡着牙齿才长蛀牙。糖和零食只是食物残渣的一种,不是全部。
很多人以为戒了糖和零食就万事大吉,却忽略了生活中更隐蔽的致龋因素,这些习惯,才是让蛀牙找上门的真凶。
1. 你以为的健康食物,其实在悄悄蛀牙
不少人避开了糖果,却把主食,无糖饮料当成安全选项,但它们含有的碳水化合物、酸,同样会被细菌利用:
吃了馒头、面条后,若没及时漱口,牙缝里残留的淀粉会被细菌分解成葡萄糖,慢慢产酸;
很多人爱喝的无糖饮料,虽然没加蔗糖,却为了口感添加了柠檬酸、磷酸,这些酸性物质会直接溶解牙釉质,让牙齿表面变得粗糙,后续更容易粘住食物残渣,相当于给蛀牙铺路。
2. 刷牙走过场,比吃糖更伤牙
比起吃什么,怎么清洁牙齿对预防蛀牙更关键。很多人的清洁方式,其实是自欺欺人:
刷牙只刷牙齿外面,内侧和咬合面完全忽略,要知道,牙齿内侧的牙菌斑更容易堆积,咬合面的窝沟(牙齿表面的小凹槽)更是细菌的藏身洞;
从不使用牙线或牙缝刷。牙齿邻面(牙缝)的食物残渣,牙刷根本碰不到,而这部分恰恰是蛀牙的重灾区;
没有洗过牙。牙菌斑长期堆积会变成牙结石,硬邦邦地粘在牙齿和牙龈之间,不仅会让牙龈出血,还会为细菌提供保护罩。
3. 口腔太干燥,牙齿少了天然保护罩
很多人不知道,唾液是牙齿的守护者:它能稀释口腔里的酸,中和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还能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酸的腐蚀。但如果唾液分泌不足,牙齿就会暴露无遗:
熬夜、压力大时,身体会减少唾液分泌,早上起来觉得口干舌燥,其实此时牙齿已经裸奔了一整晚;
用嘴呼吸的人(尤其是孩子和打鼾的成年人),口腔里的水分会快速蒸发,长期处于干燥状态,唾液的保护作用基本失效;
吃某些药物(比如降压药、抗抑郁药)时,副作用会抑制唾液分泌,不知不觉中,牙齿的防御力就降了级。
与其纠结要不要吃糖,不如把精力放在给牙齿筑防线上,做好这3件事,比戒糖更有用。
1. 清洁到位:让细菌没饭吃
刷牙要对,不是快:每天早晚各 1 次,用含氟牙膏,用巴氏刷牙法,刷毛和牙齿呈 45° 角,轻轻旋转着刷,内侧、外侧、咬合面都要刷到,每次至少 2 分钟;
牙缝别忘清:每天用 1 次牙线(或牙缝刷),从牙龈沟处慢慢伸入牙缝,上下刮动,把藏在里面的食物残渣勾出来,尤其是戴牙套、牙齿不齐的人;
饭后别偷懒:不管吃了米饭、水果还是饼干,都用清水漱口 30 秒,把表面的食物残渣冲掉。
2. 饮食要巧,不是禁
不用完全戒掉甜食,而是集中吃:比如把蛋糕、糖果放在饭后吃,而不是上午吃一颗、下午吃一颗 ,零散吃糖会让牙齿反复接触糖分,细菌持续产酸,伤害更大;
避开粘牙食物:比如焦糖、年糕、糯米团,这些食物容易粘在牙齿表面,很难清理,吃了一定要及时漱口或刷牙;
少喝酸饮料:碳酸饮料、果汁(包括鲜榨果汁),喝的时候用吸管(减少液体和牙齿接触),喝完可以不用马上刷牙, 酸性物质会让牙釉质变软,立即刷牙会磨损牙釉质,建议 30 分钟后再刷。
3. 定期看牙:早发现、早省钱
每年做 1 次口腔检查:很多早期蛀牙没有明显疼痛,只有牙医能发现(比如牙齿表面的小黑点),此时只要涂氟或补个小洞,几十块钱就能解决;如果拖到牙疼,可能要做根管治疗,花几千块还遭罪;
每年洗 1 次牙:刷牙再认真,也会有牙菌斑残留,时间长了变成牙结石,只有洗牙能清除,避免牙结石刺激牙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