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城西的菜市场才刚刚苏醒。沾着露水的菠菜、初摘的水萝卜,还带着泥土的清甜,被摊主们麻利地搬上三轮。不多时,解放中路梧桐树下的鏊子已经烧得滚烫,面糊“滋啦”一响,白汽腾起,整条街便正式醒了。这声音,正唤醒这座城市的味蕾。
它的制作,更像是一场舌尖上的艺术。面糊由小米、玉米或小麦粉按比例调至稀稠得当,蔬菜则随季节变化,白菜的清甜、韭菜的辛香、菠菜的柔嫩、胡萝卜的微甜……纷繁多样。摊主在热铁板上刷一层薄油,舀一勺面糊手腕轻转,迅速摊成圆饼。待底面微焦,便磕入鸡蛋快速铺开,翻面后堆上小山般的蔬菜馅,撒葱花香菜,再盖另一张煎饼,反复翻转按压,让热气将香味彻底释放。最后淋辣椒油或甜面酱,对折切块,递到食客手里时还带着铁板的余温。
赶早自习的学生一边小跑一边接过煎饼,油纸烫得他直倒手,却舍不得放下。酥脆的饼皮被切开时“咔嚓”一声,那是杂粮面糊在鏊子上形成的金黄外壳;内里的蔬菜馅因蒸汽焖熟而软嫩鲜香,形成了外酥里嫩的鲜明对比。煎饼的谷物焦香与白菜的清甜、韭菜的辛香、鸡蛋的鲜润和辣椒的明快完美融合,油多而不腻——一口咬下,听觉先于味觉。
这味道,是从历史中飘来的。在从前物质匮乏的年代,精打细算的滕州人舍不得浪费食材,便将剩余的蔬菜切碎,夹入品相不佳的煎饼中再煎一次,竟意外创造出了这种美味。从清代王牛臯用杂粮煎饼包裹野菜充饥,到如今列入市级非遗,它完成了从民间智慧到文化瑰宝的升华。
正午时分,菜煎饼店前已排起小队。电工老张喊一句“加俩蛋”,老板娘手腕轻转,白菜丝、豆腐丁、蛋液依次铺开,最后不忘撒上一撮辣椒。在滕州,每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调味秘诀,有的是一把自晒花椒面,有的是孜然与辣香的碰撞,简单却层次丰富。
“菜煎饼要趁热,凉了就没魂了。”“老样子,少辣多荠菜。”
你可知,那香气,是能认路的。哪怕远行千里,只要一撮嫩韭菜撒上煎饼——“轰”的一声,香气炸开。游子们叫它“乡愁的信号”,在每一个暮色染蓝的傍晚,总能于风中闻见那缕从老家街巷飘来的焦香。
2022年7月,“滕县菜煎饼”正式列入滕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它不仅走入整个鲁南苏北地区,更成为平凡人生活的支撑。一些店家在馅料组合与调料配方上做出微调,以适应更多人的口味,但那份温暖质朴的底蕴始终未变。
子夜时分,鏊子上的温度渐褪,可这座城市的心跳却熨帖而温暖。他们感知火候,传承温度,这哪里是饼?这是滕州人写在人间里的诗。
所以,你闻到了吗?哪怕只是文字,我也多想让你透过这行句,嗅到白菜与萝卜的清甜、鸡蛋与辣子的鲜香、鏊子上升腾的热气,和那些粗糙手掌里捧出的、名为“活着”的百般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