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洒下拉卜楞寺的金顶,桑科草原的帐篷里已飘出阵阵奶香。67岁的藏族阿妈卓玛轻轻掀开蒸笼,一团白雾腾空而起,露出晶莹剔透的藏包,犹如散落在雪山下的珍珠,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这一刻,整个甘南草原仿佛都在这笼热气腾腾的藏包中苏醒。
藏包的历史可追溯至吐蕃时期。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将中原的包子制作技艺传授给藏族同胞,融合当地饮食文化,逐渐演变成如今的藏包。游牧民族巧妙改良:用牦牛肉做馅,高原面粉为皮,牛粪作燃料,造就了这款适合高原环境、便于携带的美味。每逢赛马节、望果节,藏包总是帐篷宴席上当之无愧的主角。
地道的甘南藏包堪称面点艺术。上好的藏包皮薄如蝉翼,却能牢牢锁住汤汁,透过面皮隐约可见内里粉红的牦牛肉馅。包顶留有的鱼眼小口,恰似雪莲初绽,蒸制时热气由此溢出,既保形状完美,又让肉馅熟透。出笼时一个个如白玉玲珑,排列整齐似盛开的雪莲花,令人不忍下箸。
地道的甘南藏包讲究"皮薄、馅嫩、汤鲜"三味一体。轻轻咬开面皮,滚烫的汤汁瞬间涌入口中,先是牦牛骨熬制的高汤鲜香,接着是野葱、野蒜的辛香,最后是牦牛肉特有的醇厚肉香。馅料精选甘南草原放养的牦牛肉,肉质紧实却不柴,混合高原特有的酥油,入口即化,余味绵长。
制作藏包是一门高原独有的学问。和面要用温盐水,揉面时要加入少许碱,让面皮在高海拔地区也能充分发酵。馅料必须用当天现宰的牦牛肉,手工剁馅保留肉纤维口感。最关键是包制手法:十八个褶子象征吉祥,鱼眼小口要留得恰到好处。蒸制时要用牛粪作燃料,文火慢蒸,让面皮与馅料在蒸汽中完美融合。
老艺人说:"机器做的藏包缺少灵魂,只有双手包制的藏包,才能包进草原的深情。"
在甘南,藏包早已超越普通食物,成为待客的最高礼节。客人来到帐篷,主人端上刚出笼的藏包,配以酥油茶,是草原上最隆重的欢迎。每逢藏历新年、婚礼喜庆,家家户户都要包制藏包,白色的藏包象征吉祥,寓意团圆美满。
"远方来的客人啊,请尝一尝我们草原的珍珠。"藏族老阿妈总是这样热情地招呼客人。
如今,甘南藏包已随着旅游热潮走向更远的天地。兰州、成都乃至北京都能见到"甘南藏包"的招牌。真空包装技术的成熟,让这份雪域美味得以跨越千里。
不少游客离开甘南时,总要带上几盒冷冻藏包,回家后蒸制,让亲友也品尝草原的味道。2021年,甘南藏包制作技艺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道雪域美食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夕阳西下,拉卜楞寺的诵经声随风传来,草原上的帐篷里飘出藏包的香气。藏族阿妈手中的面团在夕阳下泛着金光,一个个藏包在她手中如珍珠般跃动。
一碗藏包,千年滋味。它不仅是甘南人待客的珍馐,更是雪域饮食文化活色生香的见证。在这笼热气腾腾的藏包里,蕴藏着藏族人家最朴实的生活智慧,也流淌着草原最动人的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