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
本文为食品研报原创
文/乌苏
图片来源:影视剧照/网络
500ml的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只卖2.3元,500ml的依能蜜桃水、蜜柠水卖1.6元,550ml的康师傅喝开水卖1.2元,娃哈哈AD钙奶低至0.88元一瓶……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各种零食饮料超出寻常的低价,到处悬挂着“省钱”、“一件也批发”的标语,这是《食品研报》在浙江绍兴、河南郑州等地逛赵一鸣零食店最直观的感受。
进店逛了一圈,第一感受就是:东西这么便宜,能赚钱吗?
答案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头部量贩零食连锁店不但能赚,还赚得盆满钵满。
据公开报道,拥有“赵一鸣零食”、“零食很忙”等品牌的鸣鸣很忙今年GMV将突破800亿元,净利润将破13亿元。约等于从每个中国人身上赚走1块钱。
而拥有“好想来”、“老婆大人”等品牌的万辰集团今年上半年营收225.8亿元,归母净利润4.72亿元,同比增速达到惊人的50358.80%。
相比之下,“传统”零食品牌那真叫一个惨。今年上半年,良品铺子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491.6%、来伊份同比大跌439.6%、三只松鼠同比下降52%……
同样是卖零食,为什么传统零食品牌噌噌下滑,量贩零食连锁店为什么噌噌上涨?
用一句经典广告语来说,量贩零食连锁店是减少了赚差价的中间商,让买家少花钱,让卖家多赚钱。
至于怎样减少中间商,这事还得从传统零售渠道说起。
01
量贩零食扩张,对着中间商砍一刀
在80后、90后乃至10后的印象中,零食饮料往往被放置在超市或小卖部的某个区域集中售卖。而在进入超市之前,这些零食饮料已经经历了3—5层渠道商或代理商。
拿街头的小卖部、便利店来说,零食饮料的起点站是制造商品的工厂或品牌商,第二站是省级或区域代理商,第三站是市级代理商,第四站是县级代理商,第五站才是超市或者小卖部,终点站是卖到消费者手中。
从起点站,到终点站,每一站都要加价。
家乐福、沃尔玛、永辉、大润发、永旺等大型连锁商超,进货量大、议价能力强,理论上说有可能跳过县、市代理商,直接和省代或者品牌方合作。但是,实际上很难操作。因为传统商超,主打的是“大而全”,小到“啤酒饮料矿泉水、瓜子花生八宝粥”,大到冰箱彩电大沙发,应有尽有。
每一种品类都要有,能“卖爆”的品类就很有限,想跳过县代、市代拿到更低价的机会也就同样有限。
问题来了,传统商超为什么不像赵一鸣、零食很忙那样,专门卖零食饮料,非要走“大而全”的道路?
电视剧《走向共和》李鸿章有句名台词:“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
以现在的眼光看,“大而全”没啥可稀奇的。但在上世纪90年代,乃是“大杀器”。当时,除了农贸市场,商场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上了锁的柜台里商品贫乏”。
1995年,家乐福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首店开在北京北三环东路。开业当天,涌进数万名市民,货架上的商品被一扫而空。由于人实在太多,导致周边交通瘫痪,超市内因为拥挤甚至发生了踩踏事件。当时媒体报道称“比春节庙会还热闹”。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1996年初,零售专家丁利国入职家乐福,他清晰地记得,当时去家乐福北京门店购物的老百姓,看着开架商品时惊讶的表情。
首都消费者尚且如此,其它地方可想而知。
依托商场大、商品全,家乐福、麦德龙、沃尔玛、欧尚、乐天玛特等外资巨头,以及大润发、好又多等台资企业,享受了十多年的“流金岁月”。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商品供给越来越多,“大而全”的吸引力大大减弱,特别是电商兴起后飞速增长,切走了很大一部分消费需求。
作为零售行业“老炮儿”丁利国也亲眼见证了,家乐福的市场份额一点点被电商分割,从3C、服装到百货、食品,最后是生鲜。
不只是家乐福,因为电商,整个零售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商超怎么“全”,也比不上一个电商平台的“全”;其次,家乐福们虽然也将目光锁定工薪阶层,采取一定程度的低价策略,但和电商的价格相比,仍然较高;第三,电商只是开了个头,后来,社区团购、即时零售接力“围剿”,导致传统大卖场的优势进一步缩水。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家乐福中国越发支棱不起来,2019年,以48亿元的价格“卖身”苏宁易购,后者没让它“再次伟大”,自身也深陷债务泥潭。
沃尔玛中国同样好不到哪里去,从2020财年至2024财年共闭店116家,2024财年中国门店只剩下296家。在赚钱方面,约七成的营收来自山姆会员店。
现在,赵一鸣、零食很忙们来了,传统商超的日子更加不好过了。因为,零食饮料对于传统商超,那是相当重要。
零食属于高频、高毛利、高冲动性商品。一般来说,零食饮料位于大型商超的中后部,“迫使”消费者穿越服装、家电、家居等商品区才能抵达。
这种动线设计用意很明显,就是想让消费者多逛逛,逛一圈的过程中,很有可能被别的产品吸引,或者本着“来都来了”的精神顺便买点别的商品。
所谓“别的商品”,不是一两种,而是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这正是“超级大卖场”的真正含义。
除此之外,像进口巧克力、口香糖等高利润小零食,还会摆放在收银台附近,利用消费者排队时的无聊和最后一点消费冲动,完成最后的消费刺激。
当大卖场不断收缩,量贩零食连锁店却把零食饮料从传统大卖场这一场景中“搬出来”,这就让传统商超本就不富裕的日子,更加雪上加霜了。
对于传统商超来说,更加不幸的是,赵一鸣们跑马圈地得速度特别快。
举个例子,2022年初,赵一鸣零食全国门店不到100家,在资本的助攻下,第二年8月突破2000家。
2023年11月,赵一鸣零食和零食很忙合并,门店总数突破6500 家。到2024年12月末,鸣鸣很忙拥有14394家门店。
差不多同一时期,2021年至2024年,从广东扩散开店的粒上皇开了1154家,主要在湖南开店的戴永红量贩零食从四五百家增长到上千家,主要在四川、广东开店的零食有鸣开了2198家。主阵地位于福建的糖巢零食,仅2024年就开了1512家。
相比于大卖场的“大而全”,这些量贩零食连锁店聚焦零食饮料,主打一个“精准适配”,传统商超大卖场“船大难掉头”,只能眼睁睁看着赵一鸣们的“偷家”行为。
没逛过量贩零食连锁店的人,或许会认为这些店是开给“小孩儿”的。事实上,零食店早就拿捏了“大人”的需求。
02
一套组合拳“拿捏”大人、小孩
从客观数据来看,零食饮料属于全球、全年龄段人群的高频、“刚需”消费。
全球零食巨头亿滋国际发布的《2024年全球零食现状报告》显示,全球91%的消费者每天至少吃一次零食,61%的消费者每天至少吃两次零食。
从中国视角看,艾媒咨询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平均每个月约购买6.5次休闲零食,其中每月购买7-8次的消费者比例最高,占比27.3%;超七成消费者购买频率集中在每个月4-10次。
消费频次高,几乎每天都离不开,正是高频、刚需的体现。
近些年,随着娱乐方式多样化,零食的消费场景也更加广泛。除了打游戏、追剧等个人休闲时间,聚会、旅游、办公、学习,都有零食的“用武之地”。有时候,零食还被用来替代正餐。
而且,赵一鸣等量贩零食连锁店内,也逐步涵盖了工业啤酒、精酿、白酒等适合18岁+“大人”的饮品。相当于是把超市的零食、饮料区单独搬了出来。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但如果只是把零食饮料汇聚在一个门店来售卖,就和传统街头小卖部或者超市零食区没有多大区别,做不出差异化,也没办法通过低价赚大钱。
赵一鸣们是怎么做出差异化的,又是怎么把价格打下来的?
简答来说是两板斧:第一板斧是尽一切可能砍掉头部品牌的中间商;第二板斧是肩腰部品牌的商品就自己做,彻底打掉中间商。
在零食行业,有一些零食饮料具有很强的品牌力,比如巧克力很多人认德芙,花生米认酒鬼,辣条认卫龙,可乐认可口可乐……如果零食店卖巧克力、辣条、可乐,却没有德芙、卫龙、可口可乐等头部品牌,会给人一种“山寨小店”的感觉。
但是,由于赵一鸣们拥有万店规模,自己就成了“省级代理”,也就拥有很强的议价能力,500ml的可口可乐、雪碧、芬达,赵一鸣们只卖2.3元还是有的赚。
这些头部大牌商品并不是赵一鸣们低价的极限,刨除巧克力、辣条、可乐这些强品牌力的品类,进入其他细分市场,才是赵一鸣们真正“说的算且能赚大钱”的地盘。
比如锅巴、沙琪玛、鸭爪、豆腐干、芒果干等众多品类,品牌力不强,大家很难将它和某个品牌联系起来。这就为量贩零食留下市场空间,就可以自己找工厂来生产、自己自建“总仓”作为自己的“代理商”,没有别的中间商赚差价,价格就可以很低很低。
量贩零食连锁店通过“工厂-总仓-门店”的供应链结构,将整体加价率从传统大卖场的80%压缩至36%。这就让赵一鸣们门店的零食饮料整体比商超便宜很多,同时也保障了相对较高高的毛利率。
说到具体盈利模式,二者的玩法也大不相同。
传统商超,按“惯例”会收取供应商的通道费,包括进场费、上架费、促销费等。再加上传统商品进入商超之前,已经经过3—5层的加价,最终导致一瓶可乐卖3块、3块5,上游代理商和传统商超还是觉得自己赚得很少。
赵一鸣们的玩法,完全不同。对于赵一鸣们而言,可口可乐、雪碧、芬达、康师傅喝开水、娃哈哈AD钙奶等都属于“大品牌吸引客流”的范围。起到的作用如同是超市的打折蔬菜、高速公路服务站的免费卫生间。
赵一鸣们的具体盈利模式是,通过5%毛利的大品牌吸引客流,让35%毛利的肩腰部品牌作为盈利主力,保留30-35%毛利的白牌产品加强差异化。
肩腰部品牌+白牌,才是量贩零食比传统零食门店强大的地方。
尼尔森IQ发布的零食店全渠道洞察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湖南、浙江城区,前5大糖果品牌在传统零售渠道拿下49.9%的份额,在零食店只有23.8%。传统零售渠道挤不进前30的肩腰部糖果品牌、白牌,在零食店的份额却达到47.1%。
在传统商超品牌力不太强的零食,在量贩零食这里却变成了“香饽饽”。
由于肩腰部品牌、白牌价格相对较低,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拿零食的时候常常不太克制,一不小心就会拿多称多,零食店自然卖得多。
高频、刚需、低价这套组合拳,叠加利用人性的“一不小心”,推动量贩零食做大做强。
量贩零食连锁店比传统零食渠道更能打,除了价格优势,另一大优势是高效率。这个高效率,既利用了人性,也利用了“科技狠活”。
利用人性是通过高频带低频,大品牌、肩腰部带白牌,使量贩零食连锁店的整个渠道更热,卖得更多更快。
利用科技狠活是通过数智化提升供应链效率,比如鸣鸣很忙通过AI算法优化库存周转,货架上什么卖得快、缺什么,总仓马上就知道、马上就补货。
另外,规模也很重要。规模越大,议价能力越强,价格优势越大,门店的运营效率也会更高。
今年上半年,万辰集团归母净利润暴增,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依托超1.5万家门店的规模,凭借集中采购,增强了议价话语权,效率提升,一不小心就获得了更多利润。
在供应链方面,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来伊份等传统零食品牌虽然也有所加强,但是,要么中间环节较多,采购成本更高,要么线下门店收缩,供应链的规模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结果是,导致零食行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发展势头。传统零食品牌,如坠冰窟。量贩零食连锁店,如火如荼。
行业报告显示,2024年,量贩渠道以37%的占比首次超过超市(22%)和电商(20%),成为中国零食销售的第一大渠道。
成了第一之后,就会面临那个经典难题“大有大的难”。
03
摘完低垂果实,该向高处进击了
规模有了,营收和利润都在攀升,野心也就更大了。量贩零食连锁店当然不会在零食、饮料这两个品类中“画地为牢”。相反,它们开始向全品类、全渠道进军。
比如,鸣鸣很忙推出3.0省钱超市,主打全品类,万辰集团则向“硬折扣全品类超市”转型。
零食有鸣等也已入局硬折扣超市。
赵一鸣们因为专注零食饮料成为传统商超的“屠龙者”,现在屠龙者越来越强,自己也要成为“龙”了。
至于在渠道方面“龙”的野心也很大,无论是传统零食品牌,还是量贩零食连锁品牌,都想抓住更多的渠道。
举个例子,万辰集团旗下“好想来”最近的动作是,加码美团闪购、淘宝闪购等即时零售渠道,计划将全国门店陆续接入。
为什么这些零食品牌都要跳出零食、饮料的“舒适区”,向全品类拓展,向更多渠道拓展?
一句话,经过近几年的扩张,“舒适区”已经不舒适了,行业竞争愈演愈烈,价格战、折扣战接连不断,同质化严重,整体效率受到冲击。
就说同质化问题,媒体走访赵一鸣零食、零食很忙、零食有鸣、好想来等多家量贩零食店,发现它们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无论是散装零食、即时饮品还是常规的预包装零食,这些店铺的价格标签上显示的数字往往非常接近,有时甚至完全一致。除了价格以外,在选品和品牌合作等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同质化。”
在某种程度上,同质化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和运营成本,但也会加剧行业竞争。由于同质化程度高,导致各量贩零食品牌差异性记忆点不够强、辨识度不高,难以长期吸引消费者。
此外,竞争加剧,也带来了品控“走样”。黑猫投诉平台超3万条投诉,说明食品安全也是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这些投诉中,赵一鸣零食、零食很忙、零食有鸣、好想来等量贩零食均有涉及。
据研究机构预测,零食行业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9330亿元增至2025年的9720亿元,有望2030年突破1.8万亿元。
换句话说,鸣鸣很忙、万辰集团总门店数超万家后,向全品类、全渠道扩张,整体上还处在粗放增长的阶段。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也让很多品牌来不及、舍不得沉下心去做精细化运营,在产品、服务、商业模式方面构建自己坚而深的护城河。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在粗放发展的上半场,“低垂的果实”很快就会被摘完。只有不断向高处进击,才能获得进入下半场比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