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DRiNK饮迷受邀出席了在澳门永利皇宫举办的2025亚洲50家最佳酒吧颁奖礼。这个年度盛会汇集了亚洲最优秀的酒吧行业人士,为各种理念和观点的交流碰撞提供了一个绝佳平台。
在颁奖前的Meet The Bartenders圆桌会谈和颁奖后的调酒师午餐会上,DRiNK饮迷跟多位上榜酒吧的创始人和亚洲50家最佳酒吧内容总监进行了对话。这些优秀酒吧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请看我们提炼的五大要素。
Agung Probowa(香港Penicillin创始人,排名27): Penicillin的品牌精神是可持续和实验性。我们最近在上海开了分店。它的面积更大,但跟香港店有着一样的DNA和概念。我们深入研究可以用来调酒的原料。我们的很多鸡尾酒都是复杂的,我们保持非常谦虚的心态,我们为客人提供有趣的体验。
Jon Lee(吉隆坡Penrose创始人,排名10):我们的酒单概念完全基于经典鸡尾酒。向现代人介绍雪莉酒或阿玛罗这样的传统酒类可能是个挑战——有些客人第一次喝的时候感觉就像在喝药,但是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了它们。 我们试着在经典鸡尾酒里融入客人会喜欢的小改动和新风味。我们想要帮助客人去了解这些鸡尾酒背后的历史。
/Penrose的酒单
Taln Rojanavanich(曼谷Bar Us创始人,排名4):我们把酒单设计成了类似于餐厅的三道式或者说是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客人可以点包含“前菜”、“主菜”和“甜品”的全套鸡尾酒,也可以只点一道。在我们看来, 这是一个由风味驱动的概念。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去研发咸鲜味鸡尾酒。
Darren Lim(台中Vender创始人,排名20):Vender是vending machine(贩卖机)的缩写。我们想要为客人带去快乐。 当客人选择Vender时,我们贩卖给他们的是快乐。
Ae Niwarin(曼谷Dry Wave创始人,排名5):Dry Wave象征着两种事物的完美共存。我们通过内部环境、酒单和酒吧里的所有设计元素来体现这一点。
我们的酒单叫做“超级经典”,里面的每一款酒都是两款经典鸡尾酒的结合( 作者注:我在颁奖典礼现场喝到了Dry Wave吧台出品的一杯酒,是Boulevardier和Espresso Martini的结合,味道好极了!)。 我们也把这个概念融入到了酒吧的内部设计和装修材料里,比如波浪纹样的沙墙和酒吧中央的大树、大理石和木头。每个细节都跟Dry Wave的概念联系在了一起。
/Dry Wave
Terry Kim(首尔Alice创始人,排名13):我们是一家所谓的前辈(old-generation)酒吧。我们已经开了10年了——没人会想到一家开了10年的酒吧能够在今年拿到“排名攀升最高的酒吧”这个奖(Highest Climber Award)。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们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提供的体验是不一样的、独特的。这也是我们的酒吧为什么会叫Alice。 我们定下目标,然后堵上耳朵,不去听外界的声音。风潮会变,有时是可持续——可持续很好,有时是极简主义,但它们并不符合Alice的定位。
Agung:我和(妻子)Laura都是印尼人。我的祖父用米和香蕉叶教会了我什么是发酵。那可能是我第一次接触发酵技法。我们把Penicillin的发酵间叫做“stinky room”。我们在那里酿西打和黑啤等等。我们喜欢探索新技法,比如煮沸、蒸煮、发酵和各种古老的中国技法,但是通过现代的方式去运用。 在Penicillin,我们只做自己,不管人们对此是爱还是恨。我们的鸡尾酒精髓在于试验性和风味的多层次。
/Penicillin的发酵间
Darren:我本身是新加坡人,我们的鸡尾酒从新加坡风味中汲取灵感。我们有一款咖椰吐司鸡尾酒,会搭配咖椰吐司一起端给客人。我们的咸蛋黄鸡尾酒也很受欢迎。在创作酒单的时候,我们就想做点跟其他酒吧不一样的。台湾所有酒吧都在做茶酒。 我们选择在这个市场里独树一帜,而不是跟其他酒吧去竞争。
Supawit Muttarattana(曼谷Dry Wave创始人):我只关注我必须要做好的那些事情。对我自己和团队来说,我们关注的是好的服务、好的酒和好的空间。当人们来到这里,他们会感到开心。 我觉得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你大声告诉别人自己有多好,而是当客人光临时做好自己的工作。我跟团队说,我们不是一家那么严肃的酒吧,但我们重视服务的细节。酒当然要好喝,但服务也很重要。
Emma Sleight(亚洲50家最佳酒吧内容总监):我们不会给出任何关于酒吧如何入榜的建议,但我们可以说的是,继续为所有人提供你能营造的最好体验,继续做你自己。要知道, 排名是你努力的副产品,而不是目标。
Taln:我们想支持本地原料,比如檀香和榴莲。我们会把它们做成隐藏的“主菜”鸡尾酒,你要专门点了我们才做。 有时我们会把这些新酒款做成shot,这样客人会更愿意尝试。我们会在咸鲜鸡尾酒里用到泰国米酒和鱼露这样的原料,而有些是完全基于一整道泰国菜,像是泰式炒河粉。
/Bar Us的鸡尾酒
Jon:在我们开Penrose之前,吉隆坡的酒吧已经纷纷在用本地原料了。我们也用本地原料,尽管我们不会特别宣传这一点。 这样的原料是所有人都会感到亲切的,但我们会用非常经典的方式去运用它们。我们在酒里加入某样原料,让你想到某样东西,但后者其实并没有在酒里出现。比如,Storm & Spice这款酒用到了一个特定品种的姜——它是中餐里会用到的,会让你想起某道菜。
Darren:我们选择在台中开店是因为它处在台湾的中心位置,而且成本比其他地区要低。台中有一个很棒的酒吧社群,但很多调酒师都不会说英语,而且不怎么外出旅行。我们很开心能够给本地调酒师带来新的机会。今年2月,我们在野外举办了Taichung Cocktail Camp(台中调酒营),初衷是召集酒吧社群做一个完全不同的活动,灵感则来自儿童夏令营——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交朋友。大概有60人参加了这个活动。 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体验,而且推广了台中的鸡尾酒文化。我们计划每年办一次!
/Taichung Cocktail Camp
Terry:要培养下一代调酒师,最重要的是等待。我有两个女儿。婴儿是不会走路的。没有人生下来就会走路,所以只能等待。 要对你的团队说,“你可以的”,要一直支持他们。 你可能会犯错,但是没关系,我永远在你的背后支持你。可是对很多人来说,开酒吧只是做生意,所以他们没有耐心去等待。
我们也需要立下非常清楚的规矩。我们不需要激励——激励是情感上的。 我们要做的是设定非常清晰的准则。有时我的团队会走错路,没事,我会看着,然后说“可以这样做、可以那样做”。
Mason Park(首尔Alice总经理):是的,这是Terry的风格。我们会向他提建议,或者是一起开会。Terry会说,“这个主意不错”,或者是“这个可以稍微改一下”。他从来不会简单粗暴地说“不行”。我们总是会给出理由,自己为什么会想这么做。有时他认同,有时他的看法不一样。 但我们总是从讨论彼此的观点开始。有时我们也会争论,但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我们的目标。
/Alice团队
Jon:我们希望Penrose发展成一家成熟的、深受人们认可的酒吧,这样我们就不必一直想着怎样去重建自己,而是把精力放在团队的成长和进化上,让他们去学习积累,为将来开新店做好准备。
Emma:很多酒吧都很注重员工福利以及人和社区的可持续。比如,Jigger & Pony通过小测试来分辨团队成员之间可能存在的技能差异,再根据这些差异去制订培训计划。Zest专门拨款帮助员工提升技能,让他们的业余生活更充实,比如报名参加语言课和陶艺课。
Taln:我们有一个非常清晰和强烈的概念。我们一直在把自己认为合适的元素加入到酒吧里去,而且是用一种很直接的方式。 有时我觉得这样做太冒险了,不确定人们是不是能接受,但这也是我们的热忱所在。所以,我们不停地去推广自己的概念,让它变得更强大,更容易让所有人接受。从三道式和咸鲜味鸡尾酒,到我们酒吧提供的完整体验,我们尽量让它们符合更多人的口味,吸引更多受众。
/Bar Us
Mason:我想对年轻一代的调酒师说, 别怕跟你的老板唱反调。要大胆提出你的想法,让他们知道。很多时候你的想法会被驳回,就像在任何一家公司一样——你交出一个提案,上司会否定里面的很多个点,说“改这里,改那里”。但这会让你的老板开始从新的角度进行思考。在Alice,从来不是Terry一个人做决定,也不是我一个人做决定,而是大家一起讨论决定。
Supawit:我今年40岁,入行已经快20年了。我做过帝亚吉欧品牌大使,也在Vesper和Rabbit Hole集团工作过。疫情结束后,我跟(妻子)Ae说想自己开酒吧,希望她批准,哈哈!
开酒吧是我的梦想,而我的年纪也不小了。她一开始说不行,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我们的人生道路。 但当时我是三十七八岁,如果到了40岁,我就再也没机会自己开酒吧了。我会一直为别人打工,做酒吧总监之类的工作。那种生活可能也不错,有安全感,但我还是决定自己闯一闯。我给了Ae一个正式的酒吧经营提案,包括各种数据、五年后的经营状况预测等等。最后她同意了。Dry Wave的故事也从此开始。
饮迷原创视频全平台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