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一对广东夫妇来到南京,在光华路开了家小酒楼,巧妙融合广式鲜甜与南京家常味。在广东餐饮圈,掌事的负责人常被称作 “大班”,当年这对夫妇便是颂福楼的 “初代大班”。凭着对食材的实在把控和地道口味,小酒楼慢慢在南京扎了根,成了不少人心里的 “熟人馆子”。
20年后,颂福楼已发展出 5 家分店。可 “初代大班” 年岁渐长,越来越力不从心,于是这份传承的担子,自然而然的交到了他们的两个女儿手里 —— 一对颜值与实力并存的亲姐妹, 何曼和何彦霖。
没想到,这对 “新大班姐妹花” 一接手,就给老馆子玩出了新花样!
一篇小红书意外爆火,
36 万浏览量带火 “幸福宴”
说起来,这对 “广东大班姐妹花” 的 “破局” 之路,还挺有戏剧性。
姐姐何曼平时爱上网刷视频,她尝试着在自己的小红书账号发了篇颂福楼宴饮的笔记 —— 没成想,笔记直接爆了!
36 万 + 浏览量、3700 + 点赞、1800 + 人私信咨询,不少人更是专门冲着 “明星同款宴” 来店里打卡。
“当时我自己都蒙圈了,完全没料到会这么火!”何曼笑着回忆。
妹妹何彦霖却很冷静,学理科的她开始分析数据:“光有流量不行,得搞清楚这些流量到底能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客人,能不能真正帮到店铺。”
结果没让人失望 —— 如今颂福楼卡子门店,一个月能接 100 多桌到 200 桌宴,周岁宴、订婚宴、生日宴排得满满当当。连店长都忍不住跟何曼说:“现在慕名来办周岁宴的客人,比之前推的订婚宴还多呢!”
姐妹俩的 “小摩擦”:
是先抓流量还是先等数据?
不过,这对姐妹花也不是永远 “一条心”,经营中也会有小分歧。
就说大众点评的门店入口图吧 —— 姐姐何曼没跟妹妹商量,直接把图改成了 “喜宴生日宴” 专属款。妹妹发现后,第一时间找她聊:“得先看数据啊!要是轻商务订单还占总订单的五六十,直接改入口图,很可能会影响营收的!”
可何曼有自己的考量:“现在大环境下,轻商务订单本来就少了。等我慢慢采集数据、做分析,门店的经营根本等不起!现在有热度、有流量,客人也都是冲宴来的,不如先干起来,后续再根据情况调整重点!”
两人争了几句,最后决定 “用结果说话”。一个月后数据出来了:轻商务和宴饮订单居然是错开的,之前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现在我们都明白,她像藤蔓一样往外开拓,我像根一样往深扎根,这样的搭配才最靠谱。” 何彦霖笑着说。
老味道绝不改!
从广东来的厨师,每周下乡采食材
但不管怎么创新,姐妹俩心里有个雷打不动的原则: “爸妈传下来的老味道,绝不能改!”
你可能不知道,颂福楼的 3 家老店(珠江路店、定淮门店、苜蓿园店)主打老南京菜,2 家新店(卡子门店、黄埔路店)则以粤菜和淮扬菜为主。不管是哪类菜,食材把控都严到 “苛刻”—— 就像当年 “初代大班” 定下的规矩:食材不好,宁可不卖。
就拿做菜用的五花肉来说,何曼指着师傅切好的肉解释:“必须是肥瘦五五开,切块的大小也有固定标准,差一点都不行。” 后厨的厨师,更是全从广东直接请来的,一口广东话聊着 “这肉好靓”,炒出来的菜自带地道的广式鲜甜。
妹妹何彦霖更实在,每周都会带着厨师长去乡下采购食材:“老麻鸭、老母鸡、童子鸡,还有客人特意要的草鸡蛋,都是原生态慢养的。用这些食材炖出来的汤、烧出来的肉,味道跟普通食材完全不一样,客人吃了都特别满意。”
从光华路到5家店,
南京餐饮的动人底色在这
20 年了,颂福楼从光华路的一家小酒楼,发展到如今 5 家分店扎根南京;从 “初代大班” 手里的老招牌,变成 “新大班姐妹花” 打造的 “小红书网红店”。变的是经营方式、是店铺规模,不变的是 “大班” 传承下来的实在与用心。
就像何曼说的:“传承,是守住真材实料;创新,是知道年轻人到底想要什么。” 这对广东姐妹花,把异乡的味道揉进南京的烟火气里,又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老品牌重新 “活” 了过来。
如果你想办一场有仪式感的宴,或者就想吃口靠谱的老味道,不妨去颂福楼逛逛 —— 说不定能偶遇这对 “破局” 姐妹花,听她们聊聊这 20 年的餐饮故事呢~
策划:吴峰
记者:许玉、朱桂平、宋波
编辑:刘婧
执行主编:王伟、房呱呱
主编:马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