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的月饼在烤制中。
传统味道手工制作。本组图片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国俊 摄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国俊 通讯员 高晓平
中秋不远,月饼飘香,南京市高淳区桠溪街道顾陇老街的一家糕饼店已是人来人往。每年的这个时节,老魏家的月饼生意就格外好。
这家闻名十里八乡的月饼店已经传了四代,一直靠着传统而地道的手工月饼、糕团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消费者。不少顾客在现场购买后说,这个月饼让他们感受到了中秋氛围,体会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地道的老街手工月饼
老魏名叫魏炳生,今年61岁,在桠溪街道顾陇老街上经营着一家糕饼店。
9月13日一大早,魏炳生就和店里的工人们忙活开了。他面前的工作台上有一只电子秤,“用来拌馅料的每种原料都要严格按照比例准备,这样做出来的月饼口感才纯正。”
只见他熟练地准备馅料,500克的瓜子仁、500克的老芝麻、500克的青梅、700克的核桃、350克的果脯、2500克的面粉、300克的糯米粉……他一气呵成,将制作五仁月饼的近十种原料称好,然后开始手工拌料,接着将拌好的馅料捏成一个个馅团。此刻,其他两名工人已经手工擀好了月饼面皮。
在一切准备妥当后,大家开始包月饼,一包一搓一压,手法自然熟练。仅仅几分钟工夫,第一盘15个月饼就已成型,“再经过十多分钟烤制,这盘手工月饼就可以出炉了。”
新鲜的月饼冒出阵阵香气,吸引了不少顾客购买。一名顾客告诉记者,就喜欢吃这种刚出炉的手工月饼,“味道很正,一口咬下去,酥酥甜甜的感觉,口齿留香。”
糕点手艺已经传了四代
从配料、做馅,再到擀皮、烘焙,店里的月饼全程都是手工制作,这样的日子对魏炳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从18岁接过父亲手艺到现在,每天做月饼、糕团、糕点,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40多年。”
魏炳生一家是祖传制作糕团月饼的。“我父亲的爷爷,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就开始做糕点月饼了。”他介绍,由于价格公道、味道正宗,生意一直都不错,“就靠这手艺,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魏炳生陷入回忆,“我18岁那会儿,年轻人都流行学个手艺,我父亲就说,咱家有现成的糕点手艺,既要传承下去,也是谋生技能。”他听从了父亲劝告,开始学糕点制作,并一直干到现在,“靠这个养活了一家老小,还渐渐有了一定知名度。”
走进魏炳生的糕饼店,传统手工制作的步步糕、麻玉糕和云片糕等,皆是当地备受欢迎的传统礼品。尤其显眼的是各种口味的月饼,五仁、豆沙、椒盐等经典品种应有尽有,特别的是价格,柜台里不论糕点还是月饼,几乎都是20元/公斤,价格公道。
“这些都是我和店里师傅手工制作的,价格上考虑很多消费者是回头客,我们在成本的基础上适当赚点辛苦费就可以了,薄利多销嘛!”魏炳生一边给顾客称月饼一边笑着说。
日销上千个月饼
靠“小时候的味道”取胜
据了解,这个糕点店平时主要售卖手工制作的糕点,也捎带着卖一些月饼,到了中秋节前一个月,才会加大月饼供应量,“到了中秋节前几天,月饼销量就到达高峰,有时候一天就能卖出去一两千个。”说到即将到来的中秋销售高峰,老魏充满期待。
尽管如此,他还是感觉到月饼销量与十几年前相比有了显著下降,“那时候的节前,每天都能卖出2000多个,现在没有那时卖得多了。”他说,“这个也正常,现在人们可选择的食品很多,平时也可以吃到月饼。”
由于中秋节临近,前来购买月饼的顾客络绎不绝。附近村民芮桂芳在现场称了月饼和糕点后告诉记者,她经常过来购买月饼、糕点,“主要还是味道好,我家买了好多年了,也习惯了他家的味道。”她还说,这家糕饼店的生意一直都很好,大多数都是回头客。
由于老魏家的手工月饼有了名气,不但附近村民习惯购买,就连市区甚至外地也常有人购买。“顾客有远有近,甚至还有外省的。”老魏说,随着网络传播,购买的顾客发展至全国各地,“比如上海、浙江、江西,远的像新疆的客户都有,他们通过网络下单,特别是到了节前,糕点、月饼的单子忙个不停。”
尽管这些年月饼市场变化很大,但老魏坚守的还是那份“老味道”。“不管外面商超里月饼的花样如何翻新,我还是坚持做我的手工月饼,靠地道的口味、亲民的价格赢得消费者。”他认为,传统手工月饼在市场上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因为这小小的月饼里藏着独特的情感密码,那就是对“团圆的渴望”和对“小时候的味道”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