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长的秋夜,我坐在窗前,翻着《黄帝内经》,思考着这个季节的养生之道。“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中医强调顺应自然,秋季养生,关键在于“收”字。
今天下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刚刚召开了“秋季中医药养生”专题发布会,讲到秋季常见健康问题的中医预防保健方法。这与我多年研究的养生理念不谋而合。
秋季是进补的季节,但不同于传统的大鱼大肉“贴秋膘”,如今更推荐平补,让气血慢慢充沛起来。对我而言,山药是最佳的平补食材之一。
● 脾虚人群(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可以用山药配芡实熬粥。
● 阳虚人群(手脚冰凉、怕冷精神差):可以将淮山药与补气的黄芪搭配。
● 阴虚人群(燥热、口干舌燥、手脚心热):可以搭配薏米、百合与山药一起熬粥。
今天早上我就给自己做了一锅山药薏米粥,清淡而滋补,正好顺应了这渐凉的秋日。
1.收津液,应对秋季干燥
立秋过后,天气明显干燥起来,早上起床常觉得口干、鼻干。这是我每年秋季都会遇到的问题,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样感受。
想要改善因干燥带来的不适,就需要摄取津液、养阴润肺。今天我特意煮了“五汁饮”:取雪梨、莲藕、马蹄、芦根、麦冬各50克,水煮3-5分钟,一天分次饮用。这个方子清热生津,非常适合秋天饮用。
还有个小技巧:早晚叩齿生津。用舌头顶住上颚,轻轻叩击上下牙齿36次,当口中生满津液时,再将津液咽下。我今早试了三次,确实感到口腔湿润了许多。
中医认为酸性食物可以帮助养阴润燥,比如西红柿、乌梅、梅子等,秋季可以适量多吃一些。
2.收心神,保持情绪安宁
“心主神志,一到秋天,人就容易悲观、焦虑、焦躁。”《黄帝内经》中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秋天确实需要调摄心神。
今天我泡了一杯“快乐茶”:取茉莉花、玫瑰花、合欢花各3克,加热水冲泡。茉莉花疏肝解郁、安定情绪;玫瑰花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安神定志;合欢花则有定志、宁心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月经期、怀孕期、哺乳期女性不宜饮用这种花茶。对于一般人,喝一杯温暖的花茶,看着窗外渐黄的树叶,心也会慢慢静下来。
傍晚时分,我做了简单的“捶胸顿足操”:双手握空拳,一只手捶前胸,一只手捶后背,刺激膻中穴、肺俞穴、心俞穴;捶两次后,深蹲一次。做了10分钟,感觉全身气血畅通了不少。
3.避开养生误区,智慧养生
今天看到一则健康提醒,指出很多人习以为常的“好习惯”,其实并不健康。这让我想到养生的真谛——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有人盲目追求“日行万步”,但可能伤害膝关节;有人坚持“清淡饮食”就是长期吃素,却导致营养不足。
真正的养生不是机械遵循条条框框,而是倾听身体的声音,顺应自然规律。像我一位网友说的:“我妈让我三伏天喝热水,结果三天浑身长痘;改喝常温绿豆汤,整个人都舒坦了。”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地同频”,而不是与别人比较。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养生方法也应有个体差异。
傍晚散步时,我看到小区里不少人穿着运动服在慢跑、快走。一位老人告诉我:“现在不敢追求万步走了,学会了‘微微出汗’的就停下来,感觉反而更舒适。”
是啊,养生之道不在复杂,而在顺应自然和自身规律。在这个秋天,让我们收起夏日的张扬,回归内心的宁静,收养气血、津液和心神,迎接冬天的到来。
正如《道德经》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真正的健康,就是与自然和谐统一。
你有什么秋季养生的小妙招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