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和罗永浩的纷争(简称“西罗之争”)已经告一段落,但有关预制菜的讨论依然火热。陆续有一些知名餐饮被拉到媒体的聚光灯下,接受审视。
例如太二酸菜鱼,最近因为下单后7分钟三道菜就全部上齐,引发了人们的质疑——这个速度,真是“活鱼现杀”吗?
整个事情显露出一点黑色幽默:在餐厅吃饭,人们往往都希望快点上菜,现在真的上菜快了,人们又担心是不是早就做好了。
这份担心一时半会不会消退,太二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被拉出来审视的品牌。在预制菜的国标真正出台之前,在预制菜的定义真正明确之前,整个餐饮行业都将会处于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餐饮企业有些事是可以做的,比如通过协会等组织,积极推动预制菜国标落地;主动公开供应链信息,增强透明度,让消费者了解菜品从何而来、如何制作;在门店设置提示标识,区分现做与非现做比例,给予顾客知情权和选择权;等等。
与此同时,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甚至做了就是一大昏招,比如特地强调“本店无预制”或“拒绝预制菜”。
“拒绝预制菜”的口号,在前两年预制菜热火朝天的时候,就有一些餐饮企业大张旗鼓地公开喊过。北京还曾有15家餐馆自发组织成立“反预制菜联盟”,宣称要“拒绝流水线上的‘快餐文化’,坚决捍卫传统烹饪的纯粹与美味”。
当时当刻,预制菜被很多人等同于“科技与狠活”,抵制预制菜进校园的声音漫山遍野。拒绝预制菜,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然而,这种“正确”在当时便显得很可笑。
首先一点,关于何为“预制菜”,在当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人说料理包是预制菜,有人说央厨出品是预制菜,有人说火腿肠是预制菜,还有人说奶粉是预制菜……七嘴八舌,众说纷纭,并且看上去还都有些道理。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你一个餐厅说要拒绝预制菜,试问你拒绝的是哪个预制菜?你连预制菜的概念都没搞清楚,就高喊着要拒绝它、反对它,不是搞笑吗?
餐宝典当时曾撰文指出,“拒绝预制菜”成了一些餐饮企业的流量密码,是为了迎合社会情绪的哗众取宠之举,是闹眼子的短视行为。
餐饮抵制预制菜这种行为,为什么说它“短视”?
因为其一,餐厅想要彻底避开预制菜,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其二,预制菜是餐饮发展的重要趋势,它能让餐厅出品质量稳定、效率提升,能够迅速实现餐饮的标准化、规模化。这次“西罗之争”的一大价值,便是比较广泛地普及了这两点认知,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共识。
面对行业大势,你不去顺应也就罢了,还公开反对、抵制,算不算是“逆潮流而动”?你不顾餐厅实际情况,大喊口号,算不算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可以说,宣称拒绝预制菜的餐饮店,要么眼光不长远,要么认知不到位,要么公然撒谎——如不是这三种,那便是投机。
短视自然是有代价的,它会反噬。
最近,有消费者发现部分餐饮企业此前打出的“无预制菜”宣传标语,要么被遮挡,要么被涂黑。根据网友拍摄的视频,某餐厅外卖配套的一次性餐具上,“无预制菜”字样已被黑色覆盖;而吉林一饺子店内,宣传海报中“拒绝预制”的标语则被涂抹处理。
对此,有网友认为,这些品牌此前大力宣传“无预制菜”,如今却突然遮盖相关字样,容易让消费者质疑其真实性,甚至可能涉及虚假宣传。
看看,何苦来哉?
换个思路,这几家遮盖、涂抹“无预制菜”标语的餐饮企业,为什么不留着这些标语呢?在当前社会情绪下,这不是更受欢迎吗?
恐怕它们也意识到,这么宣传跟实际不符,实在经不起消费者拿着放大镜来看。万一真被网友挑出破绽,那可就得不偿失,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何必要刻意跟预制菜撇清关系呢?
但同时,这也是个无奈的选择。
现在餐饮企业在预制菜上栽的各种跟头、遭遇的各种困扰,最根本的原因,都在于缺乏国标。如果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国家标准,能给企业明确无误的参考依据,餐饮企业何至于像现在这样偷偷摸摸?“西罗之争”也一定不会闹这么大。
过去三年,尽管全国各地预制菜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但国标一直未能出台。最近终于传来好消息,国标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消息传出后,预制菜概念股应声上涨——大家都希望能有一个光明正大的未来。
到那时,关于什么是预制菜将会有统一明确的说法。这个说法可能会跟去年六部门通知里的定义不太一样。因为“西罗之争”已经表明,六部门的定义和人民群众的朴素认知存在不小的分歧。新华每日电讯近日发文《完善预制菜规则不能脱离生活经验》,指出:消费者可能搞不懂预制菜的标准定义,但跨年冷冻的食材,不符合普通人对“现做”的定义。基于生活经验的判断,往往比行业术语更深入人心,理应成为预制菜国标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考。
期待预制菜国标早日公开征求意见,早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