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酸奶补益生菌”已成为不少人的健康共识,但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酸奶产品中,很多其实无法达到补充益生菌的效果。越来越多的研究与临床观察指出:并非所有酸奶都能真正补充益生菌,若盲目依赖,很可能只是喝下一杯“甜味安慰剂”。
市面上约八成以上的“酸奶”属于普通发酵乳,仅含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这两种菌负责把乳糖变乳酸,让牛奶凝固、产生风味,却几乎无法在胃酸与胆汁的夹击下存活,更谈不上在结肠定植。文献显示,它们通过胃肠道的存活率低至0.065%~0.01%,根本无法发挥“调节肠道菌群”的益生功能。换句话说,普通酸奶只是发酵食品,不是益生菌载体。
益生菌酸奶虽在普通酸奶基础上添加了特定益生菌,但需满足三个核心条件才能发挥作用。
一,必须含有特定菌株。不同益生菌菌株功效不同,嗜酸乳杆菌可缓解乳糖不耐,乳双歧杆菌能增强免疫屏障,部分专利菌株如双歧杆菌BE80胃酸耐受性极强。购买时需留意包装上的菌株名称和编号,仅模糊标注 “活性益生菌” 的产品多为噱头,效果存疑。
二,活菌数量需充足。益生菌需穿越胃酸抵达肠道,数量不足则无法与有害菌竞争。一般而言,每日需摄入10⁸~10¹¹CFU 活性益生菌才有效,合规的益生菌酸奶活菌剂量应在10⁶~10¹²CFU / 克,购买时务必核对包装上的数值标识。
三,益生菌需保持活性。益生菌对温度敏感,需全程冷藏运输保存,温度过高或开封久放都会导致其大量死亡。购买时应选择冷藏柜中生产日期近、保质期短的产品,若标签注明“杀菌型”或“灭活处理”,则不含活菌。
其实,普通酸奶虽无特殊益生菌,但其蛋白质、钙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仍具价值。若仅为补充基础营养,普通酸奶已是不错选择;若想通过酸奶补充益生菌,则需认准冷藏保存、标注具体菌株及活菌数的产品,同时优先选择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品类。掌握这些知识,才能让酸奶真正为健康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