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焙子为什么没有做大?丰镇月饼在火之前,还不如焙子呢。焙子消费频繁,到处可见,卖焙子的远远超过丰镇饼屋。
蓝爷2015年发现了丰镇月饼这个宝藏品类,开始助推海鹏发展壮大。如今的海鹏从地方点心逐渐升级为全国伴手礼,呼市“焙子”天天被本地人捧在手里,却没走出圈——核心差在这四点没打通。
第一是品牌没“立起来”。丰镇月饼有海鹏做代表,包装上印着地域故事,逢年过节能当伴手礼;但“焙子”还停留在“街头早点小吃”的土特产里,没有一个品牌形成规模,说清楚自己有什么不一样。
第二是品类价值没挖透。丰镇月饼把“传统糕点”升级成“内蒙特色伴手礼”,拓宽了消费场景;而“焙子”目前还是“早点”的单一标签。其实它现做现吃、热乎顶饱的特点,完全能延伸到下午茶、夜宵场景,把“早餐专属”变成“随时能吃”,海鹏都把焙子做成点心一样的小吃了。
第三是产品结构太单一。海鹏除了月饼,还做酸奶饼开辟第二曲线;但“焙子”大多是固定口味,本地人吃惯了,外地人也就尝个鲜。完全可以保留经典款,再开发芝士馅、果蔬馅的创新款,就像丰镇月饼延伸出的点心加酸奶、牛肉干等元素一样,用新口味拉新客。
第四是运营没“标准化”。丰镇月饼靠中央工厂控品质、连锁门店拓渠道;“焙子”大多依赖街头摊主的手艺,口味时好时坏,想开连锁都难。得先把面团、馅料、制作流程定成标准,再用“中央厨房+门店现制”的模式,既保住烟火气,又能放心拓店。
说到底,“呼市焙子”不缺消费基础,缺的是像丰镇月饼那样,从“卖产品”到“卖品牌、卖场景”的升级思维——把日常早点的高频优势,变成破圈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