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厨房总飘着甜香,尤其是她做龙须酥时,细如发丝的糖丝在竹匾上翻飞,像一场金色的雪舞。这传承三代的手艺,如今由我接棒,试图在拉丝的节奏里,找回童年的温度。
糖丝的“千锤百炼”
龙须酥的灵魂在于糖丝。将麦芽糖与水熬至140℃,糖浆泛起琥珀色光泽时,需迅速离火冷却,待其柔韧如橡皮。奶奶总说:“手要快,心要静。”我学着她的样子,将糖块挂在木桩上,双手各持一端,像拉面般反复抻拉。糖丝在空气中划出弧线,逐渐细如蚕丝,阳光透过时,竟泛出半透明的光。每一次拉伸,都是对耐心与力道的考验——拉得太急会断,太慢则僵,唯有找到那微妙的平衡,糖丝才能如瀑布般绵延不绝。
包裹时光的甜
当糖丝细如发丝,便到了最关键的“裹芯”环节。奶奶习惯用炒熟的芝麻、花生碎作馅,混合少许椰蓉增香。我学着她的手法,将糖丝层层叠压成薄片,裹入馅料后轻轻揉搓,让糖丝如蚕茧般包裹住甜蜜。动作要轻,否则糖丝易碎;又要快,否则糖会变硬难塑形。最后,将龙须酥切成小段,每一块都像精致的金色绣球,入口即化,甜而不腻。
手艺里的传承
如今,我做的龙须酥虽不及奶奶的匀称,却多了份笨拙的温情。每次拉丝时,总会想起她布满皱纹却灵巧的手,想起她哼着民谣教我数糖丝的次数。龙须酥不仅是点心,更是一封用糖写的家书,将时光的厚度与手艺的温度,封存在每一根晶莹的糖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