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初起,林城贵阳的街巷里又飘起了熟悉的香气。贵州的秋,是辣椒在铁锅里噼啪作响的热闹;是酸汤鱼咕嘟冒泡的沸腾;是糯米饭蒸腾的油润;是金黄土豆变身千面形态的舌尖风物;是高海拔上大黄梨的酥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早已懂得如何以美食迎接季节的更迭。
“贴秋膘”以御寒;“防秋燥”以润肺;“吃秋果”以尝新。在贵州,秋季的进食是一场针对气候的精准响应,是一次对丰收果实的盛大庆祝,更是一套传承已久充满智慧的生活哲学。
酸,秋季食酸,可收敛肺气,刺激生津,缓解秋燥,有助于固护体表,为冬季储备能量。
正宗凯里酸汤鱼的烹饪,是一场对酸度与鲜味的精确校准。首选两斤半左右的稻田鲤鱼,这种饮山泉、食水藻长大的鱼肉自带清甜无土腥味。底汤则以猪油煸香糟辣椒,倒入按比例调和后的陈年红酸汤与米酸汤,起锅时投入十余粒木姜子,这种似香茅的奇异香韵将破汤而出,与酸味缠绵升腾,是酸汤鱼风味的灵魂所在。(图为酸汤鱼。 孙亚光 摄)
一碟薄如玉片的饼皮,环绕在十余小碗菜丝其间,红黄绿白,琳琅满目。将每样菜丝夹取少许,在饼中央排成条状,撒上脆哨末和花生碎。然后如包裹婴儿般,先将底部折上,再左右交叠卷成长卷,留一头敞开,露出五彩菜丝。最后浇上一勺温热的酸汤蘸水。这便是酸汤丝娃娃,黔中特有的小吃。(图来源于网络)
润,秋季润燥,是顺应自然,择时而食。食用根茎类食物,用深厚土地中带来的大地能量滋养身体。
贵州天麻,黔地之珍。它性平,味甘,能息风、益气。与鸡肉同炖能有效滋润肺燥、通络止痛,是高原山地的“自然馈赠”。(图为七星关区仿野生天麻种植陆续采收。 万飘阳 摄)
山药性平味甘,质润多液,入肺经。秋季,深埋于黔地红黄土壤中的山药悄然成熟,成为贵州人餐桌上润秋燥、贴秋膘的平和新贵。与糯米粉混合,煎成软糯酥香的山药粑,常见于贵州黔东南、黔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餐桌上。(图为安顺农商行支持七眼桥返乡农民工发展山药种植产业。 贵州省委宣传部供图)
果,秋果承载着阳光、雨露和土壤的记忆,历经一夏的光合与积蓄,或以其清润化解燥气,或以其甘甜补充能量,或以其酸爽振奋精神。
贵州猕猴桃凭借其“抗氧化、高钾低钠、促循环、降胆固醇”的多重机制,为我们的心血管建立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贵州作为“中国刺梨之乡”,其刺梨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秋季食用刺梨能大幅度提升免疫力,开胃健脾,促进肠道健康,维持血糖稳定。(图来源于网络)
金秋时节,贵州的梨,汁多味甜,它从枝头到餐桌,从生吃到熬膏,都深深融入了贵州人顺应天时、药食同源的养生文化。
入口之初带着一丝极细微的清苦,但只需轻轻咀嚼,这层苦意便迅速化开,紧接着,温润的油脂感在舌尖弥漫,清甜、醇厚的滋味占据了整个口腔,回味里还萦绕着一抹淡淡的奶香。这就是贵州核章核桃,它滋养大脑,缓解“秋乏”,调节血脂,为身体应对秋燥迅速充电。(图为赫章核桃。李学友 摄)
秋意渐浓,山野间的珍馐悄然成熟,稻田里的鱼虾正值肥美,厨房中的腌坛飘出岁月沉淀的酸香。何不让肠胃与山水同欢,共赴一场寻秋的丰收之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黎浚源
编辑 何涛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