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文|功夫鱼
前 言
明明是午餐,却吃出了“副本闯关”的感觉:荤菜等于冷冻盲盒,鱼排油到发光,孩子只好靠汤泡饭混日子,家长急得直喊“换队友”,企业却照样“满屏荣誉”,到底是谁在为孩子的饭碗负责?
校园餐风云
开学半个月上海不少家长发现,自家孩子在学校午餐上的操作模式惊人一致:米饭泡汤,荤菜不碰,饿得早上学、下午放学都在疯狂加餐,张岚的娃就是典型代表,每天中午都像在玩“幸存者挑战”,靠海苔拌饭料续命。
问题不在孩子挑食,而在饭菜真的很“离谱”。所谓荤菜基本就是冷冻禽类的盲盒组合:鸭块、鸭翅、鸡排、鱼排,偶尔配合油炸工艺,变身“硬核美食”,孩子们的评价堪称统一口径:鱼排像海绵吸满了油,鸡排则嚼不出鸡肉味,疑似“生物合成”。吃完的唯一结果就是比没吃还饿。
9月15日,某校午餐的“虾仁炒蛋”因为有异味,被家长投诉,校方紧急撤下。第二天给孩子补发了面包和饼干。孩子们开心坏了:“终于吃到点好吃的!”结果家长一看配料表,十几种添加剂直接排队亮相,仿佛打开了一篇“小作文”。
这波操作像极了“从臭虾仁到化学大餐”的平滑过渡,完美诠释了什么叫“解决了问题本身,但没解决吃得安心”。
在上海的中小学,孩子们中午休息一小时,其中半小时吃饭,另一半则用来“自习”。但自习名义下大多是补作业、改卷子。,孩子心里清楚食物难以下咽,作业永远加餐。
想带饭?不行。想家长送饭?也不行。理由是“食品安全”。可家长心里都懂:这背后保护的,恐怕不只是孩子的肠胃,还有供餐企业的稳定合同。
不少学校有陪餐制,家长偶尔会被请来和孩子一起吃饭。神奇的是每到这种时候,饭菜质量瞬间大变样,仿佛限时活动上线,孩子心里门清:“妈,你能不能常驻陪餐?饭菜一顿比一顿好。”
这种场景让家长们直呼像在看彩排,平时吃的是暗黑料理,陪餐时才是舞台版精品。
绿捷公司
说到供餐就绕不开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这家企业日供餐超过50万份,服务全市50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拿奖拿到手软:“全国团餐百强”“特金奖”,各种荣誉满天飞。
但在家长眼里这些奖项的含金量,大概等于小学生作文里的“优+”,孩子们真实的反馈却是:饭难吃到连作业都不想写了。
更魔幻的是绿捷和某第三方检测公司之间,还存在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家长们脑补出的标题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虽说官方已经介入调查,但结果还在路上,家长的耐心早被孩子放学后的饿肚子掏空了。
其实“校园餐”早就被国家盯上了,今年教育部多次强调要整治供餐问题,而12月1日将正式实施的《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更是首次出台的国家标准。
里面的关键词亮了,慎用冷冻肉、油炸品,多采购新鲜肉;要搞“互联网+明厨亮灶”,让家长和学生能在线看到操作全过程,听到这里家长们几乎要泪目了,终于要从“暗黑料理模式”升级到“公开透明对局”。
家长的心愿并不奢侈,给点鲜肉,少点冷冻;荤素搭配,别让绿叶蔬菜集体失踪老师和孩子一起吃饭,这样食堂再也不敢“放飞自我”,他们不是要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只求孩子中午吃得饱、吃得好,不要再靠泡汤拌饭过日子。
结语
这场“校园餐风云”剧情堪比长篇宫斗:家长集体吐槽,孩子饿得心慌,企业拿奖不停,部门发通报不断,最终大家达成的唯一共识是孩子的午餐,咋就成了最难打的副本?
但转机或许真的来了,《指南》即将实施,监管或许会加码,家长们盼望着,这一次不要再停留在纸面,而是真正让孩子的午餐,从“吐槽合集”,变成“能量补给站”,毕竟学生才是吃饭的C位,不该永远被迫当“校园餐测评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