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员的早朝生存智慧:口含人参的三大妙用】
在清代官场,大臣们参加早朝时有个鲜为人知的习惯——人人嘴里含着一片人参。这片参片既不被咽下,也不随意吐出,要一直含到朝会结束。这个看似奇怪的举动,实则是官员们在严苛朝仪下的生存智慧。
一、朝会制度:皇权下的庄严仪式
清代朝会分为御门听政、常朝、大朝会等多种形式。天还未亮,紫禁城的宫门便次第开启,身着补服的官员们已列队等候。对住在内城的官员而言,寅时(凌晨3-5点)就要打着灯笼出门;而外城官员更需半夜动身,穿过漆黑寂静的胡同,在寒风中步行数里才能准时抵达。
二、人参替代早餐的无奈之举
1. 时间紧迫的折中选择
五更天就要到午门外候朝的官员,根本无暇用早膳。更棘手的是,康熙等勤政皇帝常会在正式朝会前突然召见重臣。曾有位兵部侍郎因在家吃粥耽误了临时召见,最终被连降三级。于是官员们发现,含服人参既能提神醒脑,又可缓解饥饿感,参片在舌下慢慢化开的甘苦,成了他们独特的朝味。
2. 避免内急的尴尬
朝堂上最怕遇到人有三急。乾隆年间就有过惨痛教训:一位年迈的礼部官员因提前喝了粥,在太和殿议事时面色发青、双腿发抖,最终失仪被革职。按《大清会典》规定,朝会期间擅自离席属大不敬,严重者可处斩刑。人参的利尿作用远弱于茶水,自然成为更安全的选择。
三、人参的隐藏功效
1. 提神醒脑的天然补剂
太医院研究发现,人参中的皂苷成分能促进气血运行。在持续两三个时辰的朝议中,当其他官员因饥饿头晕时,含参者仍能保持思维敏捷。雍正朝大学士张廷玉就曾在日记中写道:含参如衔玉,神清自明。
2. 礼仪姿态的保障
空腹容易导致胃鸣、虚汗等失仪状况。而人参的补气效果恰好能维持官员挺拔的跪姿——这在动辄需要磕头数十次的朝会上尤为重要。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曾记录:中国大臣们像含糖果般含着某种根茎,使他们能在石板上跪得像松树般笔直。
这片拇指大小的参片,实则是清代官员在森严朝仪、生理需求与政治风险间找到的微妙平衡。它既是对皇权至上的妥协,也折射出古代官僚体系下独特的生存哲学。如今故宫展柜里那些风干的参片,无声诉说着当年朝堂上含参议事的官场智慧。